經典回顧

112-12-04

禮法001章《揭開禮法的面紗》

發佈單位:剪輯部 點閱率:365
【完整影片版內容🎬https://v2.dao365.tw/VideoDetail.aspx?VideoNo=1120803002822

《前言》
禮儀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與外在素質。禮儀雖然是一種約定俗成,並未具有約束力的行為,但卻處處涉及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包含社交、穿著、溝通、飲食等等,而禮儀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關鍵。那大家知道這些禮儀的經典是由誰所著作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關於 吧!

《章節段落》
 
💡影片解析/課程分析        
  ▽ 禮法概說
  ▽ 辭海「儀禮」
  ▽ 簡冊的由來
  ▽ 辭海「周禮」
  ▽ 辭海

💡
故事時間
  孔子問禮

💡思考時間

----------------------------------------------------------------------

《影片解析/課程分析》

一、 禮法 
 
除了道理很重要,禮法也是很重要。孔子周遊列國,會利用休息的時間,在樹下就說一些禮法給祂的學生聽。不要小看禮法,光是吃飯的禮法就說不完了,所以中國的禮教不是隨便談一談就可以的。
 
有的人會說古代的禮法跟現代不合,事實上不是不合,只是你沒有去體悟。孔子一句話說:「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也。」光是知道現代的禮法,卻不知道古代的禮法這樣沒有用。
知道古代的禮法,卻不會應用於現代的禮法也沒有用。要去研究古代的禮法,配合著現在的禮法,你才知道原來禮法真正的樣貌。
 
現在說的禮大多數都是說民間風俗的禮,真正的禮法是從禮經延伸出來,而中國的禮經最早就是儀禮,但是這個儀禮一般人看不懂,因為儀禮是周朝以前的禮教,都是使用古文的文字。
直到周朝,周武王登基後,他的弟弟周公才將儀禮重新編輯,著作了周禮,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周公定禮」。
 
但是這本周禮大多數都是說朝廷當官之事,並沒有普遍民間,直到漢朝的戴德,配合孔子說的話和周禮互相通用,才發行(大戴)禮記,只可惜尚未完成就過世了。
當時戴德哥哥的兒子戴聖,繼承了叔叔的遺志完成了這本(小戴)禮記。因為兩人所著作的書都稱之為禮記,故才有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的名稱。

四本的禮(儀禮 、周禮、大戴禮、小戴禮),再配合民間家庭婚喪喜慶用之家禮,也稱作家禮大全,有了這五本才完成了這個禮教。
 
先說明這五本的禮教之後,再慢慢來說這個禮的問題。像孔子在論語裡面說:「食不語,寢不言。」有人覺得孔子吃飯不要講話,睡覺也不要講話的思想太古板。
但仔細想想,現代的人吃飯配話口水亂噴,那設公筷、母匙有甚麼意義?若尊重孔子說的話「食不語」,更勝過你設公筷母匙。
所以吃飯有用餐的禮儀、喝酒有倒酒的禮儀,這些若不清楚是非常的無禮。

 
 
二、 辭海
 
「儀禮」,書名。儀禮於漢代已殘闕,其時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及「劉向別錄」本,三本之篇第先後各不同。
 
這本「儀禮」是書的名字。儀禮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缺很多了,因為古代是使用古文,後來的人因為看不懂就會把它拿掉。當時都是用象形文字,比如要寫日,就畫一個圈這樣就叫做日;若要寫月,就畫一個月眉叫做月;若是要寫子,就畫一顆頭兩隻手。由此可知,古代的字很不容易理解,有的根本看不懂。到漢朝因為一些字都已經不見了,所以所傳的儀禮已經很多都沒有了。當時漢朝的學者戴德、戴聖、劉向都有各自所抄的儀禮,內容相差不多只是順序上有所差別
 
 
三、 簡冊的由來
 
早期古代還未發明紙前,是使用「竹簡」。利用粗的竹筒,把它剖一片一片的,在軟軟的竹皮上刻字後,再用火烤將水分去除,最後鑽洞做成一冊。「冊」也是利用竹皮,中間綁上繩子成冊。後來技術比較發達,就用布來寫字,因為布不能用繩子穿洞啊,所以就用捲,古代皇帝說聖旨開讀,就拉起來用捲的,稱作「卷」,到後來才發明紙。當時竹簡零零散散,所以撿起來、湊起來,順序才會亂七八糟的,是到周朝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才定禮。
 

四、 辭海
 
「周禮」,書名。書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舊傳為「周公」作。
「周禮」是書的名字,總共有六篇,分別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類似現在的第一卷、第二卷 第三卷等等。古代傳就是周公所著作,「周禮」也就是周朝的禮教,是研究、蒐集這些殘闕的儀禮,並運用了他的智慧,製作出作這本「周禮」出來。

但是當時「周禮」大多數都說官府當官和朝廷相關的事情,並無民間的禮,所以那當時漢朝一個學者叫做戴德,
重新編著「周禮」,合著孔子的禮教,著作出大戴禮(記)。
 
五、 辭海
 
「大戴禮」,書名。漢「戴德」所記。
「大戴禮」是書名,由漢朝的戴德所著作的。

「戴德」,漢梁人,與兄子「聖」同受禮於「后蒼」。世稱「大戴」傳「禮」八十五篇,曰「大戴禮」。參閱大小戴條。
戴德是漢朝梁(地方名)的人,和他哥哥的兒子戴聖,一起向后蒼學習禮教,所以世間的人稱呼祂為大戴,
祂所傳的禮教八十五篇,現在大多稱呼為「大戴禮(記)」,為了與祂姪子所著作的(小戴)禮記有所區別。

「大小戴」,謂漢「戴德」與其兄子「聖」也,二人同受「禮」於「后蒼」,「戴德」傳「禮」八十五篇,稱「大戴禮」。「戴聖」傳「禮」四十九篇,稱「小戴禮」。
大小戴的條目就是漢朝戴德和戴聖,兩個人一起受到后蒼的禮教。戴德傳這個禮有八十五篇,後來的人叫做「大戴禮(記)」;戴聖所傳的禮有四十九篇,稱呼為「小戴禮(記)」。
 
「小戴記」,書名。即「禮記」詳「禮記」條。
「小戴記」是書名,因為中國人很愛簡稱,若全名稱做「小戴禮記」,但現在直接稱為「禮記」。
 
「禮記」,書名,亦稱「小戴記」,漢「戴聖」所記。「戴德」傳記,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記,則此「禮記」是也。
「禮記」是書名,有時稱呼叫做「小戴記」,有時稱作「小戴禮」,全名則是「小戴禮記」,是漢朝戴聖所記錄的。若是叔叔戴德傳的記錄,稱做「大戴禮」。戴聖傳的記錄就是這本「禮記」。名稱很複雜,所以一定要了解清楚。
 
 
 這些經典雖然是從古時候流傳至今,某些禮儀可能會因為風俗民情而有所改變,
 但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禮法最初的根本,這樣我們才能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有所偏差。

《故事時間》



【點擊觀看完整影片🎬https://v2.dao365.tw/VideoDetail.aspx?VideoNo=1120127001305

《思考時間》

由此篇故事可以知道禮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種領域。最後讓我們完成下方表格,再複習一次本章節內容吧。



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答案吧

▼加入中道會即時訊息平台
💡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Line社群! https://reurl.cc/xglgW5













 
QR-Cod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