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錄

檔案下載

中庸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言而不行,莫若勿言。

6聖凡相形 171-修真錄-- 中庸(六)-12.◎言顧行行顧言...【經文036】

孟子告子章句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水者順下而流,若能逆水行舟,則名精進,亦名上流,修行亦如是。俗情如水之下流,愈流愈下,終歸苦海。修道逆水行舟,受盡萬苦,精進上流,終歸本源。下流者下達,上流者上達。下流達於惡道,上流達於善處

6聖凡相形 172-修真錄-- 中庸(八)-2.王善人誠明錄

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梵語菩提譯曰大道。菩提由心所悟,而無相貌可見。神秀曰身是菩提樹是有相,惠能則破相曰菩提本無樹。又聖人之心清明不昧,能照鑒眾生行為,故喻之曰明鏡。明鏡乃由心照物,本無相貌。神秀曰心如明鏡臺,臺乃有相之物,說它有臺即是著相,是不明無相之理,故惠能破其相曰明鏡亦非臺。神秀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有相。有相之物易惹塵埃,心既無物,即空無一物,無物怎的惹塵埃?惠能明心見性,透視無相理,故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語,以破其相也。

6聖凡相形 173-修真錄-- 六祖法寶壇經(五)-11.修真錄釋菩提

論語為政篇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宣道非難,行之難也。

6聖凡相形 174-修真錄-- 論語(十三)-6.修真錄釋宣道

佛光大辭典

九品蓮臺,謂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蓮臺,略稱為九蓮。行者臨命終之際,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計有九種,從而蓮臺亦有九品之別。觀無量壽經於此,有詳盡之敘述。

觀無量壽經云西方有九品蓮臺,有上品之上生中生下生,有中品之上生中生下生,有下品之上生中生下生。而其往生之處,雖云極樂淨土,唯有樂無苦。但其所住處境及其感受,皆有不同之處。

7佛理注解 175-修真錄-- 九品蓮臺-2.修真錄釋九品蓮臺

佛光大辭典

極樂,指阿彌陀佛之淨土。海會,指諸尊聖眾之會集。極樂世界之聖眾相聚,而為法會其廣大如海,故稱極樂海會。

上品三生之人,寂後往生極樂海會處。此處皆諸大善人所住,惟一上品三生之人,得生彼處。是故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7佛理注解 176-修真錄-- 九品蓮臺-3.修真錄釋上品三生

惠能六祖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捨三界結縛,三界結縛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亦到人間生,從人間亦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

西方九品中之上品眾,皆諸大善人所住。中品下品眾者,皆不得入其境。上品眾者,本能脫出生死,因無始以來之業未盡,故在此帶業修行,業盡證四聖之果位。亦曰既登上品蓮臺,其業何來耶?曰釋迦亦有無始以來之業,何況一般聖眾乎?上品三生,本已證聖果。而因其業未盡,故稱一來果。在天上亦人間受生一次,業盡證果位也。

7佛理注解 177-修真錄-- 九品蓮臺-4.上品眾皆諸大善人

佛光大辭典

安樂,別名安樂國、安樂淨土等。據無量壽經卷上載,其國無有三途苦難,唯有自然快樂之實,故稱安樂。

中品三生之人,壽終之後,往生安樂淨土,此處皆諸善人所住。所謂善人者,在生時亦修淨業,亦守本分,亦誠心唸佛,如此之人,壽終之後,即得生安樂淨土。

7佛理注解 178-修真錄-- 九品蓮臺-7.修真錄釋中品三生

量壽經下卷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繪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褥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否?」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以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下品三生之人,死後往生西方之下品處。此處皆諸惡人所住之處,惡人焉能往生西方耶?佛乃大慈大悲,若有人生前雖作諸惡業,生命終前,遇善知識。心生慚愧,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亦死後子孫發心,迴向功德超度。由此因緣,往生西方下生處。此處惟有正樂,無有邪樂。若有眾生,邪念心重者,見無有嗜好之娛樂,所而生厭惡。是故以此為苦,猶不樂彼處,其心如處牢獄之中,無量壽經所云七寶牢獄者是。

7佛理注解 179-修真錄-- 九品蓮臺-8.修真錄釋下品三生

大乘義章

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

無益之言口莫開。

7佛理注解 180-修真錄-- 十法界(四)-6.妄語有三種
頁數【18/24】頁;資料總筆數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