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錄

檔案下載

七真史傳

故欲靜而不能靜矣,是未尋著靜之根源,靜之根源先要看空世界。

真空者,空而不空。空中常有正念在,是為不空。若心處於無慮,空無一念,則墜於頑空。故真空者,無為之道也。

4微言闡論 091-修真錄-- 七真史傳(廿二)-13.◎靜之一字妙理無窮…

七真史傳

靜之門,當從不靜處下斬絕功夫。靜之終,當於常靜時用。

學仙欲極靜境界,常取常靜功夫,不動七情,永斷煩惱。

4微言闡論 092-修真錄-- 七真史傳(廿三)-2.◎靜之門當從…

七真史傳

老先生非不知也,不肯言也。小道敢將此理說來,大家參詳,看是也不是。夫真陰真陽者,陰陽二氣也,真陽之氣藏於肝,真陰之氣聚於肺。肝者木也,聚魂之所。肺者金也,藏魄之地。金為兌女,木為震男。木旺於東,金產於西,故喻以東家郎西家女。

魂居左,屬木,木為震男,為陽氣之神。木能生火,震木化為離火,而還先天本位。魄居右,屬金,金為兌女,為陰氣之神。金能生水,兌金化為坎水,而還先天本位。

4微言闡論 093-修真錄-- 七真史傳(廿五)-6.◎老先生非不知也…

拾得

身貧未是貧,神貧初是貧;身貧能守道,名為貧道人。神貧無智慧,果受餓鬼身;餓鬼比貧道,不如貧道人。

神者,指識神,則吾人之第八識。亦云智慧神,貧則無智慧之謂。

4微言闡論 094-修真錄-- 十法界(二)-4.身貧未是貧

古蘭經

為主道施捨,施後不要責備受施的人,也不表功。這等人,可在主處獲得賞賜。與其施捨後,損害受施的人,不如以婉言謝絕他。信道的人呀,不要侮辱受施的人,和損害他,而使你們施捨變為無效,猶如沽名而施捨。

欲除業障,須是見性,何謂見性?心無所住。見性是功,以功除業。若無功德,當受其業。其業不除,永受輪迴。

4微言闡論 095-修真錄-- 十法界(十四)-5.有陰德者必享其樂

華嚴經

菩薩忍受一切惡,向眾生心平等,不動搖如大地。

欲學仙當學水土。水性無拘無束,能洗一切垢;土地載負萬物,以慈生育之。

4微言闡論 096-修真錄-- 十法界(十七)-3.菩薩忍受一切惡

最上乘論

「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諸三昧(禪定),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空妄想之見也。

禪性真空,內如木石不動不搖。不為七情動,不為八風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能容納萬物色相。不拒一切法,不著相不著空名為真空。

4微言闡論 097-修真錄-- 十法界(十八)-10.死心苦坐盡非正法

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道家云大道無情者,非無情感之謂也。人無情感則如木石之類,是執空也。道家云大道無情者何?當喜而喜,喜而不過其常度;當怒而怒,以慈愛之心言之苦切;當哀而哀,哀而不傷其心;當懼而懼,常存戒懼心而無有恐懼心;當愛而愛,吝嗇於奢侈而不吝嗇於善;當惡而惡,惡而發四無量心憐憫感化他;當欲而欲,欲功果而不欲名利也。

4微言闡論 098-修真錄-- 中庸(二)-2.修真錄釋大道無情

中庸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世人不知天命,不明自性,不率性而行,不願自修自度,故中庸之道不行,而下乘之法盛行於世。下乘法者,依神靠佛,有形有色之法,則望神佛得度者也。

4微言闡論 099-修真錄-- 中庸(三)-3.(第五章)子曰道其...【經文010】

論語八佾第三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亂神,以神通力變化諸天乃至仙佛。或施小惠於人,或顯種種奇蹟,或先移禍患於人,再顯其靈收其禍患。無智慧人往往受其愚弄,迷信其道,受其教化,顛倒是非,脫離正道,入於迷途。

4微言闡論 100-修真錄-- 中庸(四)-11.修真錄釋亂神
頁數【10/24】頁;資料總筆數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