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專題3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論語 35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論語 35
5427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5月02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5
在座同修
00:02:17
大家晚安
00:02:20
我們現在來翻一百零二頁
00:02:36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02:39
孟武伯問 子路仁乎
00:02:45
子曰 不知也
00:02:49
又問
00:02:51
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
00:02:55
可使治其賦也
00:02:59
不知其仁也
00:03:02
求也何如
00:03:04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
00:03:08
百乘之家
00:03:10
可使為之宰也
00:03:13
不知其仁也
00:03:16
我們上期剛好講到這裡
00:03:19
今晚就是這個最後一段
00:03:24
說赤也何如
00:03:28
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
00:03:33
可使與賓客言也
00:03:36
不知其仁也
00:03:40
現在孟武伯連連問好幾個 孔子的學生的仁德
00:03:46
最後孟武伯又問說 公西赤的仁怎麼樣
00:03:54
孔子這樣說
00:03:56
說公西赤這個人
00:04:00
你若讓他穿禮服
00:04:03
在朝廷之上
00:04:06
可以派他擔任外交官
00:04:11
和一些這個賓客會談
00:04:18
對於說他仁德怎麼樣
00:04:21
我就不知道了這樣說
00:04:24
對於本文來看 邢昺先生的解釋
00:04:29
赤也何如者
00:04:32
言弟子公西赤仁道何如
00:04:40
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者
00:04:46
此孔子又答 以公西赤之才也
00:04:53
言赤也有容儀
00:04:57
可使為行人之官
00:05:01
盛服束帶立於朝廷
00:05:05
可使與鄰國之賓客 言語應對也
00:05:11
仁則不知也
00:05:14
這個裡面有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05:21
辭海這樣說
00:05:23
繫繚於要
00:05:26
所以整束其衣
00:05:30
故曰 束帶
00:05:32
古人無事緩帶
00:05:35
有事則束帶
00:05:38
對於這個緩帶 首先做說明
00:05:42
辭海這樣說
00:05:44
緩帶 緩束其帶
00:05:47
謂從容也
00:05:51
辭海說緩帶
00:05:54
就是那個帶子把它放鬆
00:05:58
讓他不拘束的意思
00:06:02
所以現在辭海說綁在腰
00:06:09
現在現代字 多一個肉字旁
00:06:12
古時候只有寫這樣而已
00:06:14
好比一個帶子綁在腰
00:06:18
所以就是要整束這個衣服
00:06:21
他這個衣服零零落落啊
00:06:23
好比像說我們 現在衣服比較沒有
00:06:28
現在褲子就要用一個皮帶
00:06:30
以前不是 以前衣服用一個帶子束著
00:06:35
就是要來整束這個衣服 不要這樣零零落落
00:06:39
所以才叫做束帶
00:06:41
古時候的人若沒有事情
00:06:45
那個衣服的帶子 都用鬆鬆的
00:06:49
有事情
00:06:51
怎樣有事情
00:06:53
有事情等於就是好比說
00:06:57
有這個要上朝
00:07:00
或是客人來
00:07:02
有事情就要束帶
00:07:07
另外注解第二這樣說
00:07:12
行人 官名
00:07:15
掌朝覲聘問之事
00:07:25
行人是一種官的名字
00:07:28
是在掌管接待
00:07:32
人家要來上朝面君的客人
00:07:36
和要去國外訪問的事情
00:07:39
等於就是現在 的外交官就對
00:07:43
現在邢昺先生這樣說
00:07:50
他說這個公西赤
00:07:54
何如就是說 他的仁道怎樣這句話
00:07:58
就是說祂的徒弟 公西赤仁道好還是壞
00:08:05
現在孔子回他說
00:08:06
赤也 束帶立於朝這句話
00:08:11
就是孔子來應答 這個公西赤的才華
00:08:16
就是說公西赤他的儀容
00:08:19
可以來做外交官
00:08:23
衣服穿整齊站在朝廷
00:08:29
和來訪問的國家的客人
00:08:35
和他言語應對
00:08:39
但是對於公西赤的仁
00:08:42
孔子說祂不知道這樣說
00:08:46
另外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08:51
孟武伯又問
00:08:54
公西赤有仁德否
00:08:58
故曰 赤也何如
00:09:02
束帶者 古人平居則緩帶
00:09:08
遇有禮事則束帶整朝服也
00:09:15
賓客者
00:09:17
鄰國之來賓也
00:09:20
謂公西赤有容儀
00:09:23
可使對賓客言語應對
00:09:28
然仁則不知也
00:09:31
故曰 赤也
00:09:32
束帶立於朝
00:09:35
可使與賓客言也
00:09:38
不知其仁也
00:09:42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09:45
說孟武伯又問孔子
00:09:50
說這個公西赤有仁德嗎
00:09:55
所以才說赤也何如
00:09:58
束帶是什麼
00:10:01
是古時候的人
00:10:03
若閒閒在家
00:10:06
這個帶子就放鬆
00:10:09
若遇到有禮節的時候
00:10:13
他這個腰帶就要束緊
00:10:17
來調整這個朝服
00:10:20
朝服就是現在的公服
00:10:23
現在說賓客
00:10:25
賓客就是隔壁鄰國的來賓
00:10:29
就是公西赤有容儀
00:10:34
所以可以對於 客人說話應對
00:10:39
但是對於他的仁不知道
00:10:43
所以才說 赤也束帶立於朝
00:10:47
可使與賓客言也
00:10:49
不知其仁也
00:10:54
對於本章裡面
00:10:58
公西赤連續問子路
00:11:03
和冉有和這個公西赤
00:11:08
但是子路冉有的事蹟
00:11:12
我們已經有介紹過了
00:11:15
所以我們現在繼續 來介紹這個公西赤的事蹟
00:11:21
來做個說明
00:11:23
先來看史記這段文
00:11:28
公西赤 字子華
00:11:33
少孔子四十二歲
00:11:38
在史記說公西赤
00:11:41
他的字號叫做子華
00:11:45
少孔子四十二歲
00:11:50
在孔子家語裡面這樣說
00:11:56
齊莊而能肅
00:12:00
志通而好禮
00:12:04
擯相兩君之事
00:12:09
篤雅有節
00:12:12
是公西赤之行也
00:12:17
這個裡面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12:24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12:28
齊莊
00:12:30
這個字本來是讀作齊
00:12:34
齊讀如齋
00:12:37
莊敬之義
00:12:40
本來這個字讀作齊啊 現在讀作齋 叫做齊莊
00:12:45
所以這個齋
00:12:46
這個讀的音和這個字一樣
00:12:51
是很尊敬的意思
00:12:55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12:59
擯相
00:13:01
出接賓曰擯
00:13:04
入贊禮曰相
00:13:08
擯相是什麼
00:13:10
出去外面迎接客人叫做擯
00:13:16
進來裡面招待叫做相
00:13:22
現在這個孔子家語說
00:13:29
齊莊就是 他真的很有禮貌
00:13:34
而且做人很嚴肅
00:13:39
知道人家的心意
00:13:41
又很好禮
00:13:44
接待客人的事情
00:13:47
他態度非常的文雅 又有禮節
00:13:51
這個是公西赤的行為
00:13:55
話若說起來 人很有禮貌
00:13:58
很會講話 又很嚴肅的人
00:14:04
在孔門弟子 志行考述裡面這樣說
00:14:11
淮南子說
00:14:14
公西華之養親也
00:14:18
若與朋友共處
00:14:22
曾子之養親也
00:14:25
若事嚴主列君
00:14:28
其養一也
00:14:32
二人之孝養一也
00:14:36
而所以養則不同
00:14:41
這固然是他們資性有別
00:14:49
實在亦與父母的性情有關
00:14:55
曾子耘瓜誤斷其根
00:14:59
而曾點竟怒而大杖之
00:15:04
則曾子之養親
00:15:07
安得不若事嚴主烈君耶
00:15:14
公西華養親的態度
00:15:20
在古今孝子之中
00:15:23
是較為特殊的例子
00:15:27
禮記祭義篇有云
00:15:31
孝子之有深愛者
00:15:36
必有和氣
00:15:38
有和氣者
00:15:39
必有愉色
00:15:41
有愉色者
00:15:43
必有婉容
00:15:45
惟事親之際
00:15:47
容色為難
00:15:50
論語云
00:15:51
子夏問孝
00:15:53
子曰色難
00:15:56
而照公西華養親的態度看
00:16:04
則其容之婉
00:16:07
色之愉
00:16:09
氣之和
00:16:12
卻是可以想見的了
00:16:18
現在孔門弟子 志行考述裡面這樣說
00:16:26
他說淮南子一句話
00:16:32
說公西華 公西華就是公西赤
00:16:36
公西華在供養父母親
00:16:42
好比像和朋友一起一樣
00:16:47
若曾子在供養父母親
00:16:52
好比像在侍奉很嚴的主人
00:16:57
和很兇的君王
00:17:02
一樣供養都是相同
00:17:08
兩個人所來在 孝順供養父母親同一樣
00:17:16
但是他在供養的方式不同
00:17:24
這固然是 他們的資性有分別
00:17:32
實在也跟父母 的性情有關係
00:17:39
曾子來除瓜園的草
00:17:47
不注意斬斷瓜藤的根
00:17:54
他父親這個曾點生氣
00:17:59
拿著那個扁擔柄打他
00:18:02
打到暈死過去
00:18:06
若這樣曾子在供養父母親
00:18:11
為什麼他會說 好像來奉侍很嚴的主人
00:18:19
和很兇的君王
00:18:23
有人說這個烈字 和這個列字有相同嗎
00:18:29
相同
00:18:31
因為古時候的字啊
00:18:34
有很多都簡省的字很多
00:18:42
像好比剛才說的這個字
00:18:46
和這個字一樣
00:18:50
但是古時候都寫這個字
00:18:53
這個是現代字
00:18:58
像在論語裡面這個字
00:19:02
讀作汝 就是你
00:19:04
你我的那個你
00:19:06
不過現代字 就多三點水出來了
00:19:13
像我們在辯論的辯
00:19:18
古時候是寫這樣
00:19:23
不過現代就不是
00:19:25
現在他就寫這樣
00:19:32
這兩個字意思也一樣
00:19:35
音也一樣
00:19:40
所以現在 這個字是淮南子寫的
00:19:49
現在這個烈字
00:19:51
是這個孔門弟子志行考述
00:19:55
這個作者寫的
00:19:58
他怕這個列字
00:20:00
你把它當作 排列的列就糟了
00:20:03
所以他等於呢
00:20:05
寫多四點火下去 讓你們瞭解說這個列字
00:20:09
就是這個烈字 這樣說比較快
00:20:12
列就是很兇 很爆烈的烈
00:20:20
公西華在供養 父母親的態度
00:20:26
在古時候的現在
00:20:29
這個孝子的中間
00:20:33
是比較特殊
00:20:37
好比和父母親像朋友一樣
00:20:43
你假如若說 一個孝順的晚輩
00:20:47
對待父母親好像朋友
00:20:50
就沒有拘束
00:20:52
有說有笑
00:20:55
你若把他當作說 他是長輩 我是晚輩
00:20:58
就一個拘束出來
00:21:01
所以他對父母親 就有說有笑這樣子
00:21:05
好比像兄弟 好比像朋友這樣子
00:21:11
這是可以說孝子的裡面
00:21:14
比較特殊的
00:21:19
所以在這個禮記的 祭義篇裡面一句話
00:21:26
說孝子若真的 深深愛父母親
00:21:33
一定要有和氣
00:21:36
不要這樣說兇巴巴的
00:21:39
或是對父母親不客氣
00:21:46
一定對父母親要有和氣
00:21:51
你若是有和氣
00:21:54
一定就面容 感覺很有笑容高興
00:22:04
你一個人若有高興的態度
00:22:08
就現出笑容出來
00:22:15
所以一個人你要 孝順父母親的時候
00:22:21
要面帶笑容 這個最困難的
00:22:26
有的對父母親都這樣 若不是調皮 就是很兇
00:22:32
有的對父母親 好比婢女或者奴才
00:22:38
父親把他當作 應該要幫忙他工作
00:22:41
幫他顧家裡
00:22:43
母親就要幫他煮飯 洗衣
00:22:48
對待父親好比像奴才
00:22:50
對待母親好比像婢女一樣
00:22:58
所以今天你要侍奉父母親
00:23:03
笑容這個最困難
00:23:07
見到父母親眉開眼笑
00:23:12
你若對於妻子 眉開眼笑比較快啦
00:23:15
對兒子眉開眼笑比較快
00:23:18
對父母親 要眉開眼笑很困難
00:23:23
所以在論語裡面 子夏來問孝
00:23:29
孔子跟他說色難
00:23:33
這個色是什麼
00:23:34
這個色就是臉色 眉開眼笑
00:23:40
要對父母親孝順 眉開眼笑最困難
00:23:48
但是若照著公西華
00:23:51
他來侍奉 父母親的態度看起來
00:23:57
他的面容婉轉笑容
00:24:03
對父母親 好比像朋友每樣都好
00:24:06
這樣也好…
00:24:11
可以說態度 面容全部感覺這樣…
00:24:16
真的讓人家 看到這樣很爽快
00:24:21
那個氣非常的和 可以說和氣
00:24:26
你就知道說公西華的做人
00:24:31
公西華的做人 就是孔子說他…
00:24:37
他做為一個外交官最適合
00:24:40
因為外交官要臉色和悅
00:24:43
像生意人啊
00:24:45
人家說生意子難生
00:24:48
你若做生意一個嘴巴嘟嘟
00:24:50
誰要跟你買賣
00:24:53
你若對客人兇巴巴 誰要跟你做生意
00:24:59
所以他公西華的性質
00:25:02
做人溫柔
00:25:04
溫柔是溫柔
00:25:06
不是隨隨便便 又有嚴肅
00:25:09
這裡就有寫
00:25:12
可以說齊莊而能肅
00:25:18
人真的誠懇 隨隨便便
00:25:22
不過人很嚴肅
00:25:26
這個可以是最難的
00:25:28
所以祂跟他說
00:25:31
若公西赤 讓他做為一個外交官
00:25:35
是有夠
00:25:37
但是仁祂就不知道了
00:25:41
有人說很奇怪
00:25:44
孟武伯問孔子祂說
00:25:56
子路有仁嗎 祂說不知道
00:26:02
他又問祂說
00:26:06
到底他這個 公西赤的仁怎麼樣
00:26:13
祂也說祂不知道
00:26:16
問冉求的仁德
00:26:19
祂也說不知道 每項都不知道
00:26:22
為什麼不知道
00:26:27
因為這個仁不是普通說
00:26:31
那個人真的很有博愛
00:26:35
很有仁慈那個仁
00:26:37
仁的功夫是很難
00:26:40
很難做
00:26:44
我們佛家在說慈悲
00:26:48
慈也是仁
00:26:50
悲也是仁
00:26:53
但是仁是仁啊
00:26:57
土豆仁和杏仁 都是不同仁了
00:27:00
這個是跟你開玩笑的
00:27:03
意思就是說仁是仁啦
00:27:07
這個仁是可以說 最高的境界
00:27:12
一個人要達到仁的境界
00:27:14
那個是很難的
00:27:17
所以孔子祂不敢隨便
00:27:21
談這句仁
00:27:24
所以才會孔子在 論語裡面說一句說
00:27:28
巧言令色 鮮矣仁
00:27:33
所以這個仁 不是那麼簡單的
00:27:38
因為我們今晚說來到這裡
00:27:44
時間就差不多
00:27:47
對於這個仁的問題
00:27:49
為什麼孔子 會跟他說不知道
00:27:52
我們明天再來分解
00:27:55
詳細再來討論
00:27:58
你們就知道說一個人
00:28:00
說要仁義禮智信
00:28:03
這個仁是最難的
00:28:06
在座同修
00:28:08
大家晚安
00:28:10
我們這次說這個論語的課
00:28:14
我們昨天說來到 這個公西赤的事蹟
00:28:23
今晚再引這個四書人物中
00:28:29
來描述公西赤他的做人
00:28:33
現在把他寫上黑板
00:28:35
公西赤 複姓公西 名赤
00:28:42
在論語又稱公西華或赤
00:28:50
魯人
00:28:52
生於公元前五○九年
00:28:56
小孔子四十二歲
00:29:00
是孔子之弟子
00:29:04
論語中之非曰能之
00:29:08
願學焉
00:29:10
宗廟之事
00:29:12
如會同
00:29:15
端章甫
00:29:18
願為小相焉
00:29:22
又當賓客之事
00:29:26
則達矣
00:29:29
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
00:29:33
其於赤也
00:29:35
等等
00:29:38
孔子除贊其才華外
00:29:42
並謂其能為 其他弟子之師也
00:29:48
根據禮記所載
00:29:51
孔子之喪
00:29:53
公西赤治喪禮
00:29:57
其棺飾旌旗等
00:30:03
分採夏商周三代之禮制
00:30:09
備三王之禮以尊之
00:30:12
今人尚親子關係如朋友
00:30:19
或創於公西赤
00:30:22
淮南子載
00:30:25
公西華之養親也
00:30:28
若與朋友處
00:30:31
公西赤亦為孔廟從祀之一
00:30:36
稱先賢
00:30:39
這個裡面兩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30:43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30:48
會同
00:30:49
古諸侯會合曰會同
00:30:54
論語先進
00:30:56
宗廟之事
00:30:58
如會同
00:31:00
注 諸侯時見曰會
00:31:07
眾頫曰同
00:31:12
現在在這個注解第一
00:31:19
來說會同這句話
00:31:25
辭海說會同
00:31:29
是古時候諸侯要見面會合
00:31:36
這個叫做會同
00:31:38
所以在論語先進篇說
00:31:42
宗廟
00:31:43
宗廟就是我們諸侯的…
00:31:47
好比說立他們祖先的地方
00:31:52
這個宗廟的事情
00:31:54
好比像很多人要一起集合
00:32:00
那個注解說 諸侯若當時見面
00:32:07
這個叫做會
00:32:10
眾人相聚叫做同
00:32:13
這個是注解第一 現在來看注解第二
00:32:20
小相
00:32:21
相謂儐相
00:32:24
論語先進
00:32:26
宗廟之事如會同
00:32:30
端章甫
00:32:32
願為小相焉
00:32:35
鄭注 小相 謂相君之禮
00:32:41
朱熹 相 贊君之禮
00:32:44
小 謙詞
00:32:48
辭海說小相
00:32:51
相是儐相
00:32:54
就是輔導見面的意思
00:32:57
好比說介紹這個和這個 認識見面的意思
00:33:03
所以在論語先進篇裡面說
00:33:07
宗廟的事情
00:33:10
好比像諸侯在相見面
00:33:15
端正他的禮帽
00:33:20
願希望做一個小相
00:33:26
在鄭玄的注解說小相
00:33:30
就是和君王見面的禮
00:33:35
朱熹夫子解釋說相
00:33:38
是來贊輔主人的禮
00:33:43
這個小是一種謙虛的詞
00:33:48
所以現在 四書人物裡面這樣說
00:33:56
說公西赤 他是一個複姓
00:34:02
複姓就是兩字姓
00:34:06
這個複姓叫做公西
00:34:09
他的名字叫做赤
00:34:12
在論語有時候 稱呼叫做公西華
00:34:18
有時候只有一個字說赤
00:34:22
是魯國的人
00:34:25
他出世在公元前 五百零九年
00:34:31
少孔子四十二歲
00:34:34
是孔子的徒弟
00:34:38
在論語的裡面
00:34:41
這個公西赤
00:34:44
有一句話這樣說
00:34:48
說不是我很能幹
00:34:51
我是希望要學
00:34:54
若是宗廟祭典的事情
00:35:00
好比像諸侯的會合
00:35:05
端正這個禮冠
00:35:09
所以這個服裝整齊最要緊
00:35:13
古時候說禮冠 就是有那個戴在頭上
00:35:20
我們若孔子時代
00:35:22
那當時說叫做冕
00:35:26
好比一個形體啊
00:35:31
你若孔子誕辰哦
00:35:33
去看祭典就知道了
00:35:36
長得這個樣子
00:35:42
這個是綁的…
00:35:43
若是這個冕呢
00:35:49
看這個旒就知道說 他的格是多高
00:35:55
若是皇帝來說 這個十二個旒
00:36:01
若諸侯是九個旒
00:36:04
這個叮叮咚咚那個
00:36:06
若上大夫是七個
00:36:10
下大夫才五個
00:36:13
若一般的公務人員
00:36:17
沒有這個旒
00:36:18
只有冕而已
00:36:19
沒有這個旒
00:36:21
你看這個旒就是知道說
00:36:23
他的格是有多高
00:36:25
是要端正這個禮帽
00:36:30
好比像這個冠就對了這樣
00:36:34
他公西赤說
00:36:37
他希望做一個小相
00:36:41
這個是先進 第十一篇裡面說的話
00:36:46
又一句說
00:36:49
我擔當著接待客人的事情
00:36:55
這樣我就可以 達成我的目的
00:37:01
孔子一句話 來讚揚這個公西赤說
00:37:06
你們這些所有的徒弟
00:37:08
二三子就是說所有的徒弟
00:37:11
你若是要學接待客人的禮
00:37:16
你就要找這個公西赤
00:37:20
等等 等等就是 孔子都誇讚他說
00:37:25
對這個禮很有研究
00:37:29
所以孔子除了來誇讚 公西赤的才華以外
00:37:37
而且孔子說他可以 做著所有的師兄弟的老師
00:37:47
教這個禮貌
00:37:50
所以根據 在禮記裡面所記載
00:37:54
孔子死的時候
00:37:58
公西赤就是專心 來治理老師的喪禮
00:38:06
所以孔子死呢
00:38:08
祂的喪禮都是 公西赤下去辦理的
00:38:14
像說這個棺材的裝飾
00:38:18
要拿出去那個旗子
00:38:21
他是來採用著夏朝
00:38:25
商朝 周朝三代的禮制
00:38:30
夏就是禹王的朝代就是夏
00:38:33
商就是商湯
00:38:35
周就是周文王 周武王
00:38:38
夏商周這三代的禮制
00:38:41
把它拿出來用
00:38:44
可以說完備著三王
00:38:47
就是禹王
00:38:49
這個商湯 湯王
00:38:55
和周文王
00:38:57
用那個帝王家的禮 來尊重老師
00:39:04
當今大家 對於父母親的關係
00:39:10
好比像朋友一樣
00:39:13
可以說創始在公西赤
00:39:18
因為淮南子裡面記載
00:39:23
說這個公西華 來供養父母親
00:39:30
好比像朋友相處
00:39:34
所以公西赤 也是在這個孔子廟
00:39:38
裡面從祀的其中的一個
00:39:41
稱呼叫做先賢
00:39:45
這樣我們就知道說
00:39:47
這個公西赤 他是真的懂禮教的人
00:39:53
我們現在照著 這個文再來讀一遍
00:40:00
孟武伯問 子路仁乎
00:40:07
子曰 不知也
00:40:10
又問
00:40:12
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
00:40:17
可使治其賦也
00:40:19
不知其仁也
00:40:22
求也何如
00:40:25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
00:40:29
百乘之家
00:40:30
可使為之宰也
00:40:32
不知其仁也
00:40:35
赤也何如
00:40:37
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
00:40:42
可使與賓客言也
00:40:45
不知其仁也
00:40:49
我們本章這個孟武伯
00:40:53
連連來問著孔子幾個學生
00:40:59
來問這個子路
00:41:02
來問這個冉求
00:41:04
來問著這個公西赤
00:41:09
到底他的仁德怎麼樣
00:41:12
但是孔子都答說不知道
00:41:16
都不知道
00:41:17
什麼叫仁他不知道
00:41:21
為什麼孔子 會都回答他不知
00:41:26
因為這個仁是用這個外觀
00:41:30
沒有辦法看出來的
00:41:33
世間的人
00:41:34
很多人表面上 看起來好像說有仁
00:41:39
但是他是不仁
00:41:41
有的人笑裡藏刀
00:41:45
嘴巴笑笑的 心裡都如此這般
00:41:50
有很多這種的人啊
00:41:53
都假仁假義
00:41:56
所以孔子呢
00:41:58
曾說一句話這樣說
00:42:01
現在我們來看 論語學而第一篇
00:42:07
巧言令色 鮮矣仁
00:42:14
對於這個 巧言令色 鮮矣仁
00:42:18
我們對於詳細解釋看 修真錄
00:42:25
好其言
00:42:27
美其色
00:42:29
致飾於外
00:42:32
務以悅人
00:42:34
其人鮮矣仁也
00:42:38
說一個人說話
00:42:41
說得甜蜜蜜
00:42:43
說很好聽的話
00:42:44
阿諛奉承
00:42:49
見到人一張嘴笑嘻嘻
00:42:57
讓人感想非常好
00:43:02
這個就是什麼
00:43:03
這個就是用著他說的話
00:43:07
和他的態度
00:43:09
裝飾在外面
00:43:14
讓人家看起來會高興
00:43:19
若是這種的人啊
00:43:22
鮮 鮮就是很少
00:43:25
你若讀作「鮮」 就很新鮮
00:43:28
我們說新鮮
00:43:30
鮮就是新鮮 鮮就是少
00:43:34
說這種的人 就很少有仁德的人
00:43:40
所以一個人啊
00:43:42
很多人都做那個表面的
00:43:48
讓人家高興
00:43:52
你想想歷代的帝王
00:43:55
會敗國的原因在哪裡
00:43:58
奸臣的嘴巴最甜
00:44:02
那些愛妃最愛說好聽話
00:44:08
見到國王 皇帝笑嘻嘻
00:44:13
皇帝諸侯大家都很高興
00:44:17
結果都敗在這個手裡
00:44:19
敗在奸臣 和這些愛妃的手裡
00:44:24
像紂王為西施…
00:44:31
紂王為妲己
00:44:34
吳王為西施
00:44:37
一個國家都沒了
00:44:41
三國時代董卓和呂布
00:44:48
為了一個貂嬋
00:44:54
父子在拚生死
00:44:58
所以呢 世間人 這個仁不是看表面的
00:45:04
你看看有的粗俗 粗俗
00:45:08
說話樣又鹹又澀
00:45:11
實在他的心很仁慈
00:45:15
當然你表面有辦法做好
00:45:19
心也做好 這是最好的
00:45:24
但是你若只有用表面
00:45:27
你的內心若不好
00:45:30
那個仁到底在哪裡
00:45:33
所以孔子才會說巧言令色
00:45:36
鮮矣仁這句話
00:45:40
這個仁一般
00:45:45
若說對人家很好
00:45:46
說叫做很有仁的人
00:45:50
或是好比說善事很肯做
00:45:53
他就說這個人很有仁的人
00:45:58
善的標準很難說
00:46:02
現在我們和美 在說了凡四訓
00:46:10
你若看了凡四訓 裡面的在說善啊
00:46:13
那個包含是很大的
00:46:18
所以對於說這個仁
00:46:20
也可以說以佛家來說 是大慈大悲的
00:46:27
我們來看一個 佛規諭錄一句話
00:46:31
皇以仁為旨
00:46:36
眾生豈無慈悲之念
00:46:44
只有這樣恐怕有的不瞭解 這句話真正的涵義
00:46:50
來看愚叟翁這個解釋
00:46:54
佛規諭錄云
00:46:58
皇以仁為旨
00:47:02
眾生豈無慈悲之念
00:47:07
此仁乃佛家所謂之悲也
00:47:15
今人談仁
00:47:18
以為慈則是仁
00:47:23
此唯知其半而已矣
00:47:28
慧能云
00:47:30
度名雖一
00:47:32
用處不同
00:47:35
愚叟云
00:47:36
仁名雖一
00:47:39
用處不同
00:47:41
其義亦異
00:47:45
此二義有相同之處
00:47:50
仁之含義
00:47:53
大體可以分三類
00:47:58
一 真理的
00:48:01
二 倫理的
00:48:04
三 政治的
00:48:06
而以倫理方面為最多數
00:48:11
相等佛家之慈
00:48:16
真理方面的為最少
00:48:22
相等與佛家之悲
00:48:26
此言出於皇之口
00:48:31
故仁當以指真理之仁
00:48:36
故孔子云
00:48:39
行仁為難
00:48:42
今將佛家云之悲 與儒家之仁
00:48:49
分別說明一下
00:48:54
現在我們來看 愚叟翁這個解釋
00:49:00
愚叟翁是老師的外號
00:49:07
這篇文就是受到 呂純陽祖師的指導
00:49:12
老師的意思下去寫的
00:49:18
他說這個佛規諭錄一句話
00:49:24
皇
00:49:26
這個皇 是一貫道所稱呼的
00:49:31
就是說最高的神就對了
00:49:44
也可以說是眾生所有的
00:49:49
不管是任何神 人的母親
00:49:55
他說皇 是用這個仁來做宗旨
00:50:01
眾生難道真的沒有 這個慈悲的念頭
00:50:09
這個仁等於 就是佛家所說的悲
00:50:17
不過當今的人
00:50:20
來說一個字 仁
00:50:24
都用這個慈就是仁
00:50:31
所以有時候說仁慈 仁慈
00:50:33
他把仁當作是慈
00:50:38
若說到仁是慈
00:50:41
是只有知道一半而已
00:50:46
慧能六祖說一句說
00:50:50
度名雖一
00:50:52
用處不同
00:50:53
這個是六祖壇經 行由品裡面說的
00:51:00
但是愚叟這樣說
00:51:02
說仁名雖一
00:51:05
用處不同
00:51:08
他說度的名字 雖然是一個字
00:51:12
不過用的地方不一樣
00:51:16
這個道理就不同了
00:51:20
這個仁也一樣啊
00:51:23
這個仁的名字 雖然是一個字
00:51:26
不過用的地方不同
00:51:29
那個意義也不同
00:51:32
這兩個意義有相同的地方
00:51:40
這個仁所有的涵義
00:51:46
所包含的道理
00:51:49
大概可以分作三種
00:51:56
第一就是真理的仁
00:52:01
第二就是倫理的仁
00:52:06
真理就是先天
00:52:08
倫理是後天
00:52:12
第三就是政治的仁
00:52:18
但是一般在說仁
00:52:21
就用這個倫理方面最多
00:52:24
一般若書在說仁
00:52:27
全都說這個倫理的仁
00:52:31
等於就和佛家所說的慈
00:52:34
意思一樣
00:52:38
若是真理方面的仁
00:52:41
可以說是最少的
00:52:43
一般的人比較不愛講
00:52:46
因為說起來有的也不接受
00:52:53
這個真理的仁呢
00:52:58
就和佛家的悲意思相似
00:53:06
我們這句仁這句話
00:53:10
出於這個皇的嘴巴
00:53:14
祂是要來度化 一些了脫生死的人
00:53:20
所以這個仁
00:53:22
應該就要指真理的仁
00:53:26
不能夠來說這個倫理的仁
00:53:32
所以孔子才說
00:53:34
行仁為難
00:53:37
要行這個仁很困難的
00:53:41
不是說你舖橋造路 施捨棺木 救濟貧民
00:53:46
來做慈善團體 這樣就是仁
00:53:50
沒有那麼快啦
00:53:56
所以這個行仁是很困難的
00:54:01
我們現在自將 這個佛家所說的悲
00:54:06
和儒家所說這個仁
00:54:10
我們把它分別做個說明
00:54:15
說要說明時間到了
00:54:18
還是留到下次回來
00:54:22
你現在要來瞭解說這個仁
00:54:25
你是在說真理的仁
00:54:27
還是說倫理的仁
00:54:29
還是說政治的仁
00:54:31
這個都不一樣的
00:54:35
好比像今天…
00:54:39
這個算昨天啦
00:54:42
我們另外一個主講 林金合先生來找我
00:54:47
只有問說他
00:54:48
跟我問說他現在在解經啊
00:54:50
說這個三界要怎麼解釋
00:54:53
我只被他問一下 嘴巴開開不會回答
00:54:58
怎樣不會回答
00:55:00
只有三界
00:55:03
到底是哪一部經說的
00:55:07
是哪一句話說的
00:55:13
那三界就都不同了
00:55:18
三界你若說 我們在拜三界公
00:55:24
那個三界來說啊
00:55:25
就是什麼
00:55:26
就是天地水為三界
00:55:34
你若要說一般六度的三界
00:55:42
你就可以說神 和阿修羅是天界
00:55:51
若餓鬼和地獄是地界
00:55:55
人和畜生是人界
00:55:58
又不一樣
00:56:01
你若要說禪定 的三界又不一樣
00:56:11
你若要以十法界 來說這個三界
00:56:16
六道就是欲界
00:56:21
你若是聲聞
00:56:24
以及菩薩就是色界
00:56:26
若是佛就是無色界
00:56:29
又不一樣
00:56:31
但是只有說一個 無色界 色界 欲界
00:56:38
在道家的理論 和佛家的理論又不一樣
00:56:43
都同一個名詞
00:56:46
所以你就要 瞭解說這個三界
00:56:49
到底是出於什麼經
00:56:54
他說這句話是說什麼話
00:56:59
到底是針對 哪一個問題說的話
00:57:05
這樣三界解釋 就都不一樣了
00:57:10
所以我們這些在座 也很多這些主講
00:57:14
你們就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00:57:17
好比六祖壇經在說
00:57:21
度字雖一
00:57:22
用處不同
00:57:24
度你要解釋什麼
00:57:31
你若說啊 你度拿來
00:57:36
我要量東西
00:57:38
那個度是什麼
00:57:39
度就是尺啊
00:57:42
對不對
00:57:45
你若說今天天氣幾度
00:57:48
那個度是看冷還是熱
00:57:54
這瓶酒幾度
00:57:56
那個是說酒精成分的度
00:58:00
對不對
00:58:02
要去渡船頭坐船 那個渡
00:58:06
那個渡就是要過船
00:58:08
這邊河要過那邊的河
00:58:12
你若說要度眾生那個度
00:58:14
就是要度你了脫生死
00:58:17
一樣一個度字都是度啊
00:58:22
你這樣在是行禮
00:58:24
你是行幾度
00:58:27
我們普通若說最敬禮
00:58:30
都是要九十度
00:58:32
九十度就是這樣彎下去
00:58:35
一般的人若行小禮
00:58:37
點個頭差不多十五度
00:58:41
一樣都是度
00:58:42
都寫同一個字啊
00:58:45
度字雖一 用處不同
00:58:51
看你什麼場合說的話
00:58:53
這句話是指什麼在說的話
00:58:56
你解釋不同
00:59:02
所以六祖當時
00:59:07
祂師父帶祂去渡船頭
00:59:13
祂師父拿船槳要划而已
00:59:17
祂說師父不用啦
00:59:19
我自己划就好
00:59:22
說迷時師度 悟自度
00:59:26
我迷的時候 是師父你指點我啊
00:59:30
我既然悟了 要去了脫生死
00:59:32
是我自己要去度啊
00:59:34
誰要幫你度
00:59:36
你在渡船頭說
00:59:37
你坐船你不下船 你有辦法嗎
00:59:41
要讓人家抓你嗎 用綁的嗎
00:59:48
所以若說要靠他力
00:59:52
靠佛祖 靠神仙度你
00:59:57
那個都是嬰兒幼稚啦
01:00:00
都是那個幼稚班的
01:00:03
真的你若想說要 作仙作佛作聖人
01:00:06
你要自己去度
01:00:08
什麼人 都沒有辦法幫你度啦
01:00:09
誰要度你 這樣跟你說
01:00:15
仁也一樣啊
01:00:18
你的人很仁慈哦
01:00:21
你這樣去做善事
01:00:23
看情形啊
01:00:25
仁是仁 和一般這個真理的仁
01:00:31
就差很多了
01:00:34
好比六祖說
01:00:36
功德與福德別
01:00:41
真理的仁就是功德
01:00:45
倫理的仁就是福德
01:00:50
所以大家說 哎喲 你功德無量
01:00:53
一輩子 你做不到一個功德
01:00:55
功德無量
01:01:00
不信的話 某人啊 聽說你今天去做善事
01:01:04
對哦 我就去三星哦
01:01:06
我就去五結啦
01:01:09
我就去羅東啦
01:01:10
我就去幫助什麼人啦
01:01:15
這樣有仁嗎
01:01:16
那個不是仁
01:01:19
那個是福德而已
01:01:20
那個不是功德
01:01:25
功德 什麼叫做功德
01:01:28
功德就是所做的
01:01:31
不會表露出來
01:01:34
像佛家所說的三輪體空
01:01:39
第一 沒有布施的我
01:01:44
某人啊 你很善心來做善事
01:01:47
說這個我應當要做的
01:01:50
什麼人也可以做
01:01:51
哪有什麼功德
01:01:56
你今天去援助什麼人
01:01:59
忘記了
01:02:02
沒有布施的你
01:02:04
沒有布施的我
01:02:07
你今天拿什麼去布施
01:02:10
拿去就算了
01:02:12
拿什麼也一樣啦
01:02:13
就沒有布施之物
01:02:16
達到三輪體空
01:02:19
才有辦法說真正的仁
01:02:22
也可以說叫做悲
01:02:24
現在這個簡單說明
01:02:30
所以大多數 若做一個善事哦
01:02:33
大家都會炫耀啊
01:02:36
若炫耀就沒有功德了
01:02:38
所以俗語說一句話
01:02:41
十個炫耀 九個出錯
01:02:46
真的要達到這個仁啊
01:02:49
就要無住心去應付
01:02:52
有住的心都是福德
01:02:55
全都沒有功德
01:02:59
所以要造功德 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
01:03:03
就好比釋迦佛祖說
01:03:05
天下父母皆我父母
01:03:08
天下子女皆我子女
01:03:10
這個心情去做善事
01:03:14
我就曾聽一群太太說
01:03:20
在路上走說啊 我今天很高興
01:03:23
說你高興什麼
01:03:25
我去孤兒院哦
01:03:27
去拿一些錢給那些孤兒哦
01:03:29
那些孤兒大家都幫我鼓掌
01:03:32
誇讚我一番
01:03:34
我今天很高興
01:03:37
你有什麼高興
01:03:40
那些孤兒若是你的孩子
01:03:41
你會高興嗎
01:03:44
對不對
01:03:46
很簡單就是這樣啊
01:03:49
天下父母皆我父母
01:03:51
我若去老人院做善事說
01:03:54
哎喲 像我父親很可憐
01:03:56
來這裡這樣
01:03:57
我母親很可憐來這裡這樣
01:04:00
我做晚輩應該要來供養
01:04:04
那個才是真正的仁啊
01:04:07
去到孤兒院
01:04:08
你把他當做說
01:04:09
那個都是你的兒子 你的女兒
01:04:12
我當父母親不負責任
01:04:14
把他放在這裡自生自滅
01:04:16
我應當要幫忙
01:04:19
那個才是真正真理的仁啦
01:04:23
那麼快 要仁
01:04:28
你想說那個土豆 若一筴四粒
01:04:32
說我四粒仁了 這樣比較快
01:04:35
那個沒有那麼快啦
01:04:38
所以現在要談這個仁啊
01:04:41
所以孔子會跟他說
01:04:42
子路有仁嗎 祂說不知道
01:04:46
冉求有仁嗎 說我不知道
01:04:49
公西赤有仁嗎 我不知道
01:04:52
我不知道有仁沒有仁 我怎麼會知道
01:04:56
孔子不隨便 跟人家說某人有仁
01:04:59
不敢說這句話
01:05:04
這課是很大科目哦
01:05:07
要研究這個仁哦
01:05:09
大家想說要做功德
01:05:11
你要造三千功八百果
01:05:14
一輩子造不到一功哦
01:05:16
三千功
01:05:20
造福德比較快啦 福德
01:05:23
福德是慈的仁
01:05:26
功德是悲的仁
01:05:28
那個就不同哦
01:05:31
所以這個倫理是很多的
01:05:34
若要談政治的仁 又不一樣了
01:05:40
所以我們等到下期啊
01:05:43
再來談這個仁的問題
01:05:46
不然大家這樣 做善事笨笨地做
01:05:49
做一大堆才去怨嘆
01:05:52
我做得半死
01:05:54
常說我沒有功德
01:05:57
我做也沒比別人還少
01:05:59
人家別人都沒做
01:06:01
人家他就可以修正果
01:06:04
別人都沒做嗎
01:06:08
人家做一百塊 較贏你做一百萬啦
01:06:13
真的這樣咧
01:06:16
所以才說世間人啊
01:06:19
都做無明的善人比較多啦
01:06:22
都不知道這個真理
01:06:24
所以這課是很重要的
01:06:26
這課你若會去體悟
01:06:30
以後你做的功德哦
01:06:33
都很硬的啦
01:06:34
硬到比那個金剛石還要硬
01:06:39
今晚說來到這裡
01:06:41
時間已經超過了
01:06:43
暫且告一段落
01:06:45
在座同修
01:06:47
大家晚安
01:06:52
我們上期所說 這個孟武伯問仁
01:07:02
我們現在本文再來讀一遍
01:07:05
看一百零二頁
01:07:14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07:17
孟武伯問 子路仁乎
01:07:22
子曰 不知也
01:07:25
又問
01:07:27
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
01:07:32
可使治其賦也
01:07:35
不知其仁也
01:07:38
求也何如
01:07:40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
01:07:44
百乘之家
01:07:46
可使為之宰也
01:07:48
不知其仁也
01:07:51
赤也何如
01:07:53
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
01:07:58
可使與賓客言也
01:08:01
不知其仁也
01:08:04
現在這一篇 就是這個孟武伯
01:08:08
連連來問孔子
01:08:11
問說子路有仁嗎
01:08:15
以及冉求有仁嗎
01:08:21
以及說這個公西赤
01:08:30
我們若正音讀作赤
01:08:32
但是現在我們方語說赤
01:08:36
這個公西赤有仁嗎
01:08:38
連連問祂三個徒弟
01:08:41
但是孔子都說不知道
01:08:44
不知道
01:08:46
這樣可見就是這個仁
01:08:49
不是簡單的
01:08:52
我們一般在說的仁
01:08:53
就是人很良善
01:08:56
有仁慈的心
01:08:59
愛做善事說叫做仁
01:09:02
但是現在孔子
01:09:04
祂要來答覆這個仁啊
01:09:07
這個是可以高度修養的仁
01:09:11
所以我們在上期
01:09:14
才來分析到 這個仁的角度啊
01:09:20
說這個仁在我們佛規諭錄
01:09:27
有一段文說皇以仁為旨
01:09:34
眾生豈無慈悲之念
01:09:42
皇祂說
01:09:45
我們人是要仁來做宗旨
01:09:50
眾生難道真的 沒有這個慈悲的心
01:09:54
這個念頭
01:09:57
所以慈悲
01:09:58
慈也是仁 悲也是仁
01:10:02
所以上期才分到說
01:10:04
這個仁分作三種
01:10:07
一個是倫理的仁
01:10:10
一個是政治的仁
01:10:13
一個是高度修養道德的仁
01:10:17
所以我們上期的解釋
01:10:21
裡面有兩個注解
01:10:24
一個注解是悲
01:10:26
另外一個注解是仁
01:10:30
所以現在 首先來解釋這個悲
01:10:35
這個悲說完之後
01:10:37
再來解釋這個仁
01:10:39
現在首先來說這個悲
01:10:41
在佛學大辭典 這樣跟我們說
01:10:45
悲 惻愴他人之苦 而欲救濟之心也
01:10:56
大乘義章十一曰
01:10:59
慈能與樂
01:11:02
悲能拔苦
01:11:05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11:08
說什麼叫做悲
01:11:11
悲就是我們心裡
01:11:15
有一點不忍別人的苦
01:11:20
想要為他解救的心
01:11:25
所以在大乘義章 第十一卷裡面一句話
01:11:32
說這個慈
01:11:35
是有辦法使人快樂
01:11:40
悲是有辦法來 拔起世間人的苦惱
01:11:53
佛學大辭典 又一句話這樣說
01:11:58
悲心
01:12:00
悲他之苦之心也
01:12:04
止觀四曰
01:12:09
悲心徹骨
01:12:12
如母念子
01:12:17
佛學大辭典說悲心
01:12:22
就是可憐別人的苦的心
01:12:27
所以在止觀的 第四卷裡面這樣說
01:12:34
說這個悲心
01:12:38
可以透入我們人的骨髓
01:12:44
我們可憐人家 是一個皮而已
01:12:49
若悲心可以透入骨髓
01:12:52
和什麼 和母親在想孩子那個心
01:13:00
佛學大辭典才又說
01:13:04
慈悲 與樂曰慈
01:13:11
拔苦曰悲
01:13:14
智度論二十七曰
01:13:18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01:13:23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01:13:28
佛學大辭典說
01:13:30
慈悲 讓人家快樂就是慈
01:13:37
拔我們人的苦叫做悲
01:13:41
所以智度論的 二十七卷裡面這樣說
01:13:47
說大慈
01:13:49
就是讓所有的眾生快樂
01:13:54
大悲就是要拔一切眾生的苦
01:14:00
這個都比較文言
01:14:02
一般可能說起來 聽得比較不瞭解
01:14:07
我們來看修真錄
01:14:09
一個比較白話的解釋
01:14:14
注解第二 修真錄這樣說
01:14:19
人在貧窮中
01:14:23
受人之財施
01:14:26
樂得一時而不能離苦
01:14:30
何以故
01:14:33
所施之財亦物用盡時
01:14:38
苦又來也
01:14:43
法施能使人苦中得樂
01:14:48
不畏貧窮而感苦
01:14:53
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
01:14:59
孔子曰
01:15:02
賢哉 回也
01:15:07
一簞食
01:15:08
一瓢飲
01:15:10
在陋巷
01:15:12
人不堪其憂
01:15:14
回也不改其樂
01:15:18
此得法施而安貧樂道故也
01:15:26
是知財施能賜人與樂
01:15:31
曰慈
01:15:33
法施能賜人拔苦
01:15:37
曰悲
01:15:40
悲則儒家所謂真理之仁也
01:15:47
現在修真錄這樣跟我們說
01:15:52
說我們人 在這個貧窮的時候
01:16:00
受人家的幫助
01:16:04
拿錢給我們
01:16:06
拿米給我們
01:16:08
拿衣服給我們
01:16:10
總之 拿有價值 的東西給我們
01:16:13
這個叫做財施
01:16:17
但是你的快樂是一時 沒有辦法離苦
01:16:24
比如你沒錢 我拿錢給你
01:16:26
你很高興 很快樂
01:16:30
比如說我這樣肚子餓
01:16:32
我拿一些米給你
01:16:34
你米來煮來吃 也感到很快樂
01:16:39
不過那個快樂是一時而已
01:16:44
你沒有辦法離開那個苦
01:16:48
何以故
01:16:50
什麼原因
01:16:53
為什麼得到快樂 不能離苦呢
01:16:58
所幫助你的財或是東西
01:17:03
用盡的時候 苦又來了
01:17:08
比如你沒有錢啊
01:17:10
我拿一點錢幫助你啊
01:17:12
你感覺很快樂啊
01:17:15
不過那些錢用完 又沒錢了
01:17:18
沒錢 你苦又來了
01:17:21
我米缸沒有米了
01:17:24
我這樣拿幾十斤米給你
01:17:28
現在下午吃乾飯
01:17:30
吃到最後吃粥
01:17:32
感覺肚子會飽 很快樂
01:17:34
我那些米若吃完
01:17:36
米缸若沒有米 苦又來了
01:17:40
沒有辦法得到永久
01:17:42
那個苦不會離開就對了
01:17:45
若法施呢
01:17:48
法施就是聽道理
01:17:51
法施可以讓人苦中得樂
01:17:57
不會讓這個貧窮來感到苦
01:18:03
好比像什麼
01:18:06
好比這個史記
01:18:09
史記是我們中國二十四史
01:18:13
其中的頭一本
01:18:16
這個史記仲尼 弟子列傳裡面一句話
01:18:22
孔子這樣說
01:18:25
說很賢的顏回
01:18:31
他一日吃一竹筒飯
01:18:37
簞 什麼叫做簞
01:18:39
古時候沒有那麼好的
01:18:40
像我們 在用那個瓷器的碗
01:18:43
沒有
01:18:45
用那個竹筒
01:18:49
在竹節的地方鋸起來
01:18:51
看要多高再鋸一節
01:18:53
用那個竹筒
01:18:56
裝飯
01:18:59
那個竹筒叫做簞
01:19:03
一竹筒飯
01:19:07
現在這個 不能讀作「食」 讀作食
01:19:10
一簞食
01:19:11
食就是飯
01:19:13
一竹筒飯
01:19:16
瓢是什麼
01:19:20
是那個瓠瓜
01:19:21
我們在吃那個瓠瓜
01:19:25
放到夠成熟 讓它乾
01:19:31
把它剖半
01:19:33
裡面那些瓠瓜肉 瓠瓜籽
01:19:37
把它挖起來 拿來舀水
01:19:43
那個叫做瓢
01:19:47
一竹筒的飯
01:19:49
一瓢瓠瓜的水
01:19:53
用這樣舀一瓢瓠瓜的水
01:19:59
住在一個很差的房子
01:20:03
現在這個巷 不是巷路的巷
01:20:06
這個巷古時候就是 說那個破屋子叫作巷
01:20:12
一間很差的破屋子
01:20:17
若要一般的人
01:20:21
忍受不住
01:20:24
一日吃一竹筒米 一竹筒飯
01:20:28
一瓢瓠瓜水
01:20:30
住在破草屋
01:20:32
若一般的人受不了
01:20:35
但是顏回 他不改他的快樂
01:20:43
感覺說很快樂的
01:20:48
若說到這個窮苦
01:20:52
孔子的學生 有兩個代表性的
01:20:57
顏回以外 另外一個叫做原憲
01:21:01
原憲窮到怎麼窮
01:21:05
窮到家徒四壁
01:21:08
進去他家
01:21:09
只有看到四堵牆壁 什麼都沒有
01:21:14
一間房子破草茅
01:21:18
一個門 是用那個菅芒草去編的
01:21:25
這樣靠在外面的那個門
01:21:30
地上鋪一張破草蓆
01:21:34
吃也在那裡 睡也在那裡
01:21:37
若下雨就遭了
01:21:39
下雨地上一濕
01:21:41
沒有辦法睡
01:21:46
原憲琴拿起來彈琴
01:21:49
他太太唱歌
01:21:50
整日都很快樂
01:21:54
有一次這個子貢要去訪問
01:22:00
子貢是最有錢
01:22:04
坐那個高貴的馬車
01:22:09
來到他家看到原憲
01:22:12
一張臉黃兮兮
01:22:17
一看到裡面沒半樣
01:22:20
只有四堵牆壁
01:22:23
什麼都沒有
01:22:26
他說師兄弟你生病嗎
01:22:31
原憲說我沒有病
01:22:35
一個人聽道理
01:22:38
沒有辦法做才是病
01:22:43
子貢被他說了 一個整個臉都紅了
01:22:47
感覺他失言
01:22:50
就這樣回去
01:22:53
若見到原憲 這樣頭抬不起來
01:22:59
有錢要做什麼
01:23:00
有錢整日哀哀叫叫
01:23:04
世間人有的都沒有錢
01:23:06
他感覺很快樂
01:23:08
有的很有錢
01:23:09
整日哀 整日叫 整日慘
01:23:12
這樣叫苦說沒有錢
01:23:16
叫苦就是窮
01:23:19
不叫苦 窮就是富有
01:23:24
所以呢 他今天顏回
01:23:29
他會快樂的原因
01:23:33
他就是來得到這個法施
01:23:36
聽到孔子的道理
01:23:39
有辦法來安貧樂道的關係
01:23:45
這樣我們就知道什麼
01:23:47
知道說這個財施
01:23:50
是賜我們人的快樂
01:23:53
這個就是佛家說的慈
01:23:59
法施有辦法 讓人脫離這個苦
01:24:06
這個叫作悲
01:24:09
這個悲就是我們儒家
01:24:14
儒家就是學孔子的道理
01:24:17
說我們儒家所說真理的仁
01:24:21
就是這個悲
01:24:24
這個詳細解釋就是這樣子
01:24:29
但是對於說
01:24:37
這個真正真理的仁就是悲
01:24:42
我們對於這個悲
01:24:45
首先再來 把它詳細分析之後
01:24:50
再來說這個真理的仁
01:24:54
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1:24:59
與樂曰慈
01:25:03
拔苦曰悲
01:25:07
智度論二十七曰
01:25:11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01:25:16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01:25:20
三種慈悲
01:25:23
一曰眾生緣慈悲
01:25:27
以一慈悲心
01:25:31
視十方六道眾生
01:25:35
如父 如母 如兄弟姊妹子姪
01:25:43
緣之常思與樂拔苦之心
01:25:48
名眾生緣慈悲心
01:25:53
此多在凡夫
01:25:56
或有學人 之未斷煩惱者而起
01:26:04
二曰法緣慈悲心
01:26:08
既斷煩惱之三乘聖人
01:26:13
達於法空
01:26:16
但憐眾生
01:26:17
不知法空
01:26:19
一心欲拔苦得樂
01:26:23
隨其意而拔苦與樂
01:26:28
名法緣慈悲心
01:26:31
三曰無緣慈悲
01:26:35
此慈悲惟在諸佛
01:26:39
不住於有為 無為性之中
01:26:44
心無眾生緣
01:26:47
使一切眾生 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
01:26:54
名無緣慈悲心
01:26:59
現在來看 佛學大辭典這一段文
01:27:09
可以讓人快樂
01:27:13
這個就是慈
01:27:17
可以拔我們人的苦
01:27:20
這個叫做悲
01:27:23
在智度論的 第二十七卷裡面這樣說
01:27:30
說大慈
01:27:32
是可以讓一切眾生的快樂
01:27:38
大悲是有辦法 拔一切眾生的苦
01:27:44
但是這個慈悲分做三種
01:27:49
第一就是眾生緣的慈悲
01:27:56
就是用著一個慈悲的心
01:28:01
你把他看作 十方六道的眾生
01:28:07
好比像我父親
01:28:10
好比像我母親
01:28:13
好比像哥哥 弟弟
01:28:16
好比像姊姊 妹妹
01:28:19
好比像孩子 好比像姪子
01:28:25
想那個緣
01:28:27
時常想說要這個快樂給他
01:28:31
和拔他苦的心
01:28:34
這個就是眾生緣的慈悲心
01:28:40
這個眾生緣 的慈悲心大多數
01:28:45
都在這個凡夫
01:28:48
凡夫就是指六道眾生
01:28:52
或是有學
01:28:54
有學就是聲聞果 的初果 二果 三果
01:29:01
這個等一下會注解
01:29:04
因為這三個果位
01:29:06
還沒有斷這個煩惱來生
01:29:12
第二個慈悲心 叫做法緣慈悲心
01:29:17
法緣慈悲心 既然斷了這個煩惱
01:29:26
這個三乘的聖人
01:29:29
三乘的聖人是什麼
01:29:31
就是菩薩啊 緣覺啊 羅漢啊
01:29:38
這個叫做三乘的聖人
01:29:41
因為這個三乘的聖人 已經達到法空
01:29:46
什麼叫做法空
01:29:48
我們等一下會再注解
01:29:52
他只有可憐這些眾生
01:29:55
他不知道這個法空
01:29:59
一心想要拔他這個苦
01:30:04
來得到這個樂
01:30:08
隨著他的意 來拔他的苦
01:30:15
得這個樂
01:30:18
隨這個意就是 好比說你眾生要什麼
01:30:24
我就用什麼辦法 讓你使樂和苦
01:30:29
和拔這個苦
01:30:31
這個名字就是叫做 法緣的慈悲心
01:30:36
第三就是無緣的慈悲
01:30:41
這個慈悲只有在佛祖
01:30:46
祂的心不會住在 這個有為法和無為法
01:30:51
這個本性的中間
01:30:55
他的心沒有這個眾生的緣
01:30:59
沒有說現在你有緣無緣
01:31:02
他不管你那些
01:31:04
可以讓一切的眾生
01:31:07
自然來得到拔苦 和這個樂的利益
01:31:15
這個就是 叫做無緣的慈悲心
01:31:19
所以若說到這個慈悲 的角度是分成很多種
01:31:28
現在我們首先 對於這個注解第一
01:31:34
說這個有學
01:31:36
首先做個注解
01:31:38
有學
01:31:40
聲聞果中
01:31:43
前三果謂之有學
01:31:49
第四果謂之無學
01:31:53
以前三果
01:31:55
有可修學之道故也
01:31:59
法華玄贊一曰
01:32:03
戒定慧三
01:32:07
正為學體
01:32:10
進取修習
01:32:13
名為有學
01:32:16
進趣圓滿
01:32:19
止習修習
01:32:22
名為無學
01:32:25
現在佛學大辭典說
01:32:29
有學是什麼
01:32:32
就是這個聲聞果的裡面
01:32:38
之前的三果
01:32:41
我們聲聞有四個果位
01:32:44
之前三個果位 就是須陀洹果
01:32:50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這三果
01:32:57
這個叫做有學
01:33:00
若第四果的阿羅漢 叫做無學
01:33:08
前面這個三果
01:33:11
就是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01:33:17
這三項的果位
01:33:21
因為還要再修
01:33:24
還要再學習的關係
01:33:29
所以法華玄贊 第一卷裡面這樣說
01:33:35
戒
01:33:38
戒就是我們很多的戒律
01:33:44
一般若是在家居士是五戒
01:33:49
接下來八關戒齋
01:33:52
接下來再有十戒具足戒
01:33:56
像老師說守六戒
01:33:58
這個都是戒
01:34:01
定就是心有辦法住在一處
01:34:06
慧就是要有智慧
01:34:08
這個戒定慧三項
01:34:14
正在要學這個本體
01:34:20
進趣要來修要來學習
01:34:24
這個叫做有學
01:34:28
假如你若一個人
01:34:30
戒定慧這三項若能圓滿
01:34:35
就不用再修
01:34:37
不用再學習
01:34:39
這個叫做無學
01:34:42
總歸一句 一個人若有煩惱
01:34:46
或是戒定慧 還沒有圓滿的人
01:34:50
都是有學
01:34:52
無學 阿羅漢果啊
01:34:56
一個人已經都沒煩沒惱
01:34:59
而且呢 這個戒定慧 都會修完成
01:35:05
才可以進入阿羅漢果
01:35:11
今晚說到這裡時間就到了
01:35:14
這個注解第二 這個法空
01:35:17
今晚沒有辦法講
01:35:19
等到明天再來繼續
01:35:23
在座同修
01:35:25
大家晚安
01:35:29
我們昨天所說這個慈悲呢
01:35:33
裡面有兩個注解
01:35:37
就是一個有學
01:35:41
另外一個就是法空
01:35:45
所以對於這個有學的注解
01:35:53
我們已經說過了
01:35:56
現在就是要來說這個法空
01:36:00
什麼叫做法空
01:36:01
我們現在來把它寫上黑板
01:36:04
不然我們現在 來看這個佛學大辭典
01:36:09
法空
01:36:11
佛為之說五蘊之自性皆空
01:36:17
菩薩悟之
01:36:19
入於諸法皆空之理
01:36:22
謂之法空
01:36:27
佛學大辭典說法空是什麼
01:36:31
就是佛祖來說這個五蘊
01:36:35
色受想行識
01:36:38
這個自性本來全都是空
01:36:43
你成菩薩之後
01:36:46
他悟到這條理
01:36:51
所以入在這個 諸法皆空的道理呢
01:36:54
才叫做什麼 叫做法空
01:36:58
那麼什麼叫做五蘊
01:37:01
辭海這樣說
01:37:03
五蘊
01:37:05
謂色受想行識也
01:37:10
一 色蘊
01:37:12
色謂有形之物質
01:37:16
即眼耳鼻舌身諸根也
01:37:22
二受蘊
01:37:24
謂六識領受六塵之作用也
01:37:28
三想蘊
01:37:31
謂意識應於六塵 而起想像之作用也
01:37:37
四行蘊
01:37:39
云行者 造作之義
01:37:43
謂意識思想諸塵
01:37:46
造作善惡諸行之作用也
01:37:50
五識蘊
01:37:52
識為了別之義
01:37:54
謂對境而照了 分別各事物之心識也
01:38:01
現在辭海來解釋 這個五蘊這樣說
01:38:06
說五蘊
01:38:09
就是這個 色受想行識這五項
01:38:15
頭一個這個色蘊
01:38:18
色是一個有形的物質
01:38:21
等於就是指我們人
01:38:23
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 身體這個五根
01:38:30
第二就是受蘊
01:38:34
就是說我們人的六識
01:38:38
來領受這個六塵
01:38:42
等於就是眼對色
01:38:46
耳對聲
01:38:49
就是這個受 就是好比說看到
01:38:53
把它接收進來
01:38:54
聽到把它接收起來 那個意思
01:38:59
第三就是想蘊
01:39:03
想就是我們的意識
01:39:05
應在這個六塵 來想像的作用
01:39:12
比如說我眼睛 看到一個東西
01:39:16
還是耳朵聽到一句話
01:39:19
現在來接受之後
01:39:22
就用我們這個意識啊
01:39:25
下去想像說 要怎麼樣去應用
01:39:31
第四這個行蘊
01:39:34
就是這個行是什麼
01:39:36
行就是造作的意思
01:39:38
就有去做的事情
01:39:41
就是我們的意識 思想這個所有的六塵
01:39:46
來造作 做善做惡
01:39:50
這個諸行的作用
01:39:53
第五就是識蘊
01:39:56
識就是了別的意義
01:39:59
就是對境
01:40:03
可以來分別各事物的心識
01:40:08
現在這個五蘊的連結
01:40:10
簡單現在將這個 六根對六塵 生六識
01:40:16
現在簡單 來引一個眼這樣來說
01:40:21
比較色蘊這個眼
01:40:25
現在去看到一個東西
01:40:30
看了之後
01:40:33
我們就會去接受
01:40:35
看到這樣 那個境就把它接受進來
01:40:40
接受之後 這個心裡就想
01:40:42
想說我要怎麼做
01:40:46
有的是想好的 有的是想壞的
01:40:50
就進入這個行蘊
01:40:54
你若想好的 就去做好的事情
01:40:57
想壞的就去做壞的事情
01:41:02
但是做之後
01:41:04
現在由我們的意識
01:41:07
來了別說這樣做的對不對
01:41:11
會去分別各事物的心識
01:41:15
這個叫做識蘊
01:41:17
所以一個人啊
01:41:20
我們的身體 就是四大五蘊組織的
01:41:24
四大就是我們 這個地水火風
01:41:32
和這個五蘊
01:41:35
色受想行識
01:41:37
合在一起 才生我們這個身體
01:41:41
種種的作用
01:41:44
所以這個法空
01:41:46
等於就是四大皆空 五蘊皆空
01:41:51
因為這個五蘊 就沒有那個自性的存在
01:41:56
沒有辦法獨立就對
01:41:58
你沒有五項合在一起
01:42:00
只有一項沒有辦法去獨立
01:42:02
所以你若悟這個理
01:42:04
就是叫做法空
01:42:09
現在這個是補昨天的啦
01:42:15
慈悲 慈愛眾生
01:42:20
並給與快樂稱為慈
01:42:27
同感其苦
01:42:30
憐憫眾生
01:42:32
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01:42:37
二者合稱為慈悲之義
01:42:42
佛陀之悲
01:42:45
乃是以眾生苦 為己苦之同感狀態
01:42:51
故稱同體慈悲
01:42:55
又其悲心廣大無盡
01:42:58
故稱無盡大悲
01:43:02
慈悲有三種
01:43:08
現在佛光大辭典 這樣跟我們說
01:43:13
說慈悲 是慈愛眾生
01:43:20
可以給他快樂
01:43:24
等於就是我們 佛學大辭典在說的與樂
01:43:30
這個叫做慈
01:43:35
同感其苦
01:43:38
好比對方的苦 當作是我的苦
01:43:42
來可憐著眾生
01:43:46
而且要除這個苦
01:43:50
佛學大辭典說的拔苦
01:43:54
這個叫做悲
01:43:57
兩項把它合在一起
01:43:59
叫做慈悲的意思
01:44:03
佛祖的悲
01:44:07
就是眾生的苦 把他當作自己的苦
01:44:11
一種同感的狀態
01:44:14
所以才稱呼叫做同體慈悲
01:44:20
又其悲心
01:44:23
非常大無盡處
01:44:28
所以才稱做無盡大悲
01:44:31
沒有更廣 沒有更大
01:44:36
沒有這個比悲還要高的
01:44:45
但是這個慈悲有三種
01:44:50
我們昨天也有引佛學大辭典
01:44:53
但是佛光大辭典 在解釋比較清楚
01:44:58
看佛光大辭典
01:45:01
慈悲有三種
01:45:04
一 生緣慈悲
01:45:07
又作眾生緣慈悲
01:45:11
即觀一切眾生
01:45:13
猶如赤子
01:45:16
而與樂拔苦
01:45:19
此乃凡夫亦有學之慈悲
01:45:27
亦稱曰小悲
01:45:31
二 法緣慈悲
01:45:35
指開悟諸法
01:45:37
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
01:45:42
係無學
01:45:44
及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慈悲
01:45:49
又稱中悲
01:45:52
三 無緣慈悲
01:45:56
為遠離差別之見解
01:45:59
無分別心而起 的平等絕對之慈悲
01:46:05
此係佛獨具之大悲
01:46:10
非凡夫所能起
01:46:14
故特稱大慈大悲
01:46:17
以上三種慈悲
01:46:20
並稱三緣慈悲 三種緣慈悲或三慈悲
01:46:29
現在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46:34
說慈悲有三種
01:46:38
第一 就是生緣慈悲
01:46:43
另外一個名字 叫做眾生緣慈悲
01:46:48
就是來看一切的眾生
01:46:51
好比像嬰兒
01:46:54
要讓他高興 要拔他的苦
01:46:59
這個就是凡夫
01:47:02
凡夫是指天人
01:47:05
無論是神無論是人
01:47:07
這個都是凡夫
01:47:09
和有學 這個在聲聞的前三果
01:47:16
這個佛學大辭典 已經注解過了
01:47:22
就是凡夫和有學的慈悲
01:47:26
但是可以稱呼 說這個叫做小悲
01:47:30
這樣才小悲而已
01:47:33
第二 就是法緣慈悲
01:47:38
就是指開悟諸法
01:47:41
有這個無我 的真理所起的慈悲
01:47:47
這個就是無學
01:47:49
無學呢等一下再註解
01:47:53
有學是昨天有講過了
01:47:57
和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
01:48:02
為什麼初地以上
01:48:04
我們菩薩分做十個階級
01:48:08
有初地 二地 三地 四地 五地 六地…到十地
01:48:14
就是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
01:48:19
這個稱呼叫做中悲
01:48:22
沒高沒低 中間這個悲而已
01:48:28
第三是無緣的慈悲
01:48:32
這個無緣的慈悲
01:48:33
就是離開這個差別的見解
01:48:39
沒有分別心來起的 平等絕對的慈悲
01:48:45
為什麼平等絕對的慈悲
01:48:48
你是我的仇人 但是我也要讓你快樂
01:48:53
也要讓你離開苦
01:48:57
你是我的仇人
01:49:00
你是和我意見不合的人
01:49:02
我也是 要你快樂要拔你的苦
01:49:07
不管你是土匪 強盜
01:49:10
不管你是更惡的魔 這樣來說
01:49:15
我也想要讓你快樂 也想要讓你離苦
01:49:20
你和我無緣
01:49:22
但是我也想要讓你快樂啦
01:49:23
不是我們普通說 佛度有緣人
01:49:26
但是你無緣 我也要讓你快樂
01:49:29
也要讓你離苦
01:49:31
這個是平等絕對的慈悲
01:49:35
這個是只有佛才有的大悲
01:49:42
你菩薩還沒有
01:49:45
有人說觀世音菩薩 也說大慈大悲啊
01:49:49
觀世音菩薩是佛
01:49:51
祂不是普通菩薩
01:49:54
觀世音菩薩的佛號
01:49:57
叫做正法明如來佛
01:50:00
祂為了要度化眾生
01:50:03
化做菩薩身下來的
01:50:05
那個不是普通的菩薩
01:50:08
所以呢 觀世音菩薩是佛
01:50:12
所以祂才有那個大慈大悲
01:50:16
不是這個凡夫
01:50:19
有辦法生出來的悲
01:50:22
所以悲就已經分三種了
01:50:25
有小悲中悲大悲
01:50:28
所以特別稱呼 叫做大慈大悲
01:50:33
以上這三種的慈悲
01:50:36
合在一起叫做三緣慈悲
01:50:39
也可以說三種緣慈悲
01:50:42
也可以說叫做三慈悲
01:50:46
所以我們現在孔子在說
01:50:49
我的學生 在說有仁還是沒有仁
01:50:52
說我不知道
01:50:53
怎麼樣不知道
01:50:55
因為這個要達到大慈大悲
01:50:58
這個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
01:51:00
就只有聖人 佛祖 才有辦法
01:51:03
不然其他沒有辦法
01:51:06
所以你問祂說
01:51:08
祂的學生哪一個有仁呢
01:51:10
祂說祂不知道
01:51:12
我不會說 不知道
01:51:15
所以要達到 這個大慈大悲啊
01:51:19
這個不是一種 很簡單的事情
01:51:23
所以我們昨天 有解釋這個有學
01:51:27
今晚來解釋這個無學
01:51:29
無學不是沒有學問
01:51:31
有的像這個經裡面 說有學無學
01:51:35
你說啊
01:51:36
沒有學問和有學問 這樣就不對了
01:51:39
有學就是要再學道理
01:51:42
無學就已經不用學道理
01:51:47
現在來註解這個無學
01:51:51
來看佛光大辭典
01:51:55
無學 為有學之對稱
01:52:00
雖已知佛教之真理
01:52:05
但未斷迷惑
01:52:08
尚有所學者
01:52:11
稱為有學
01:52:13
相對於此
01:52:16
無學指 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
01:52:22
無迷惑可斷
01:52:24
亦無可學者
01:52:27
聲聞四果中 之前三果為有學
01:52:33
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
01:52:40
現在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52:43
無學
01:52:46
和這個有學相對的稱呼
01:52:52
雖然已經知道佛教的真理
01:52:57
但是他本身
01:52:59
還沒有辦法來斷這個迷惑
01:53:04
道理懂但是還是迷迷糊糊
01:53:11
尚且還要再學的人
01:53:16
這個稱呼叫做有學
01:53:20
若相對這個有學
01:53:23
就是無學
01:53:26
無學是指已經達到 佛教真理最高的境界
01:53:33
沒有這個迷惑可以斷
01:53:35
已經不會迷惑了
01:53:37
也不用斷
01:53:41
或是沒有道理可以再學了
01:53:43
他學的都有能力做啊
01:53:47
他就不用再學了
01:53:50
在這個聲聞果的四果裡面
01:53:55
的前三果就是有學
01:53:59
第四果的 阿羅漢果就是無學
01:54:04
詳細來看 阿羅漢這個條目
01:54:10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54:13
阿羅漢果
01:54:14
為聲聞四果之一
01:54:18
為小乘極果
01:54:22
可分為二種
01:54:25
即一阿羅漢向
01:54:28
指尚在修行階段
01:54:33
而趨向於阿羅漢果者
01:54:38
二阿羅漢果
01:54:40
指斷盡一切煩惱
01:54:44
得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01:54:48
證入此果位者
01:54:51
智慧圓融無礙
01:54:56
而無法可學
01:54:59
故稱無學
01:55:03
佛光大辭典說 阿羅漢果是什麼
01:55:07
就是這個聲聞 的四果的裡面之一
01:55:13
就是小乘最高的果位
01:55:18
可以分做兩種
01:55:22
第一 就是阿羅漢向
01:55:27
就是指還在修行的階段
01:55:31
雖然他已經進入阿羅漢果
01:55:34
不過還在修行的階段
01:55:38
已經向在 這個阿羅漢果的人
01:55:43
第二 就是阿羅漢果
01:55:46
就是指已經 斷盡所有的煩惱
01:55:52
阿羅漢向是還有煩惱
01:55:54
所以還要再學
01:55:57
你若進入阿羅漢果來說啊
01:56:00
就已經斷盡 這個所有的煩惱
01:56:05
可以受世間 最大的供養的聖者
01:56:13
證入這個果位的人
01:56:17
可以智慧圓融 無礙
01:56:22
你問他 他每項都知道
01:56:25
不用說不知道 又問別人的
01:56:29
所以他就沒有 那個法再學了
01:56:34
才稱呼叫做無學
01:56:38
所以阿羅漢果是有兩種
01:56:41
一種進入阿羅漢果
01:56:45
但是呢 煩惱還沒有盡 還要再學
01:56:50
一種是真的進入阿羅漢果
01:56:54
已經都沒有煩惱 不用再學
01:56:57
要再學就是有學
01:56:59
不用再學就是無學
01:57:03
所以這個道理
01:57:07
若一般說啊 你進入阿羅漢果了
01:57:12
進入阿羅漢果
01:57:13
看你煩惱有沒有斷
01:57:15
煩惱未斷就是還要再學
01:57:18
雖然你進入阿羅漢果
01:57:20
也還要再學
01:57:23
你若斷一切煩惱之後 就變做無學
01:57:28
所以這個阿羅漢 就又分做兩種下去
01:57:33
今晚說來這裡
01:57:35
時間就差不多
論語
35/85部影片
論語 1
論語 2
論語 3
論語 4
論語 05
論語 6
論語 7
論語 8
論語 9
論語 10
論語 11
論語 12
論語 13
論語 14
論語 15
論語 16
論語 17
論語 18
論語 19
論語 20
論語 21
論語 22
論語 23
論語 24
論語 25
論語 26
論語 27
論語 28
論語 29
論語 30
論語 31
論語 32
論語 33
論語 34
論語 35
論語 36
論語 37
論語 38
論語 39
論語 40
論語 41
論語 42
論語 43
論語 44
論語 45
論語 46
論語 47
論語 48
論語 49
論語 50
論語 51
論語 52
論語 53
論語 54
論語 55
論語 56
論語 57
論語 58
論語 59
論語 60
論語 61
論語 62
論語 63
論語 64
論語 65
論語 66
論語 67
論語 68
論語 69
論語 70
論語 71
論語 72
論語 73
論語 74
論語 75
論語 76
論語 77
論語 78
論語 79
論語 80
論語 81
論語 82
論語83
論語84
論語85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502000254
110d9888-a39c-41d0-b408-cbf8494723a2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