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弘道探索6台
深度進修7台
入門精華8台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道德經(舊版)147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道德經(舊版)147
161
0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25年02月20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36
各位在座同修大家晚安
00:02:40
我們現在翻一百六十六頁
00:02:42
五十章
00:02:43
出生入死
00:02:48
對於出生入死
00:02:51
我們上期有引老子義疏
00:02:57
但是老子義疏
00:03:00
我們只有說前半段
00:03:04
我們現來進第二段的說法
00:03:11
不然我們現在來看
00:03:12
老子義疏第二段
00:03:17
由四大五行配合
00:03:21
就是生的現象
00:03:25
等到真我離開這房舍
00:03:31
或經幾十年動作行事後
00:03:36
使這假我身疲力盡衰老
00:03:43
不堪再用時
00:03:46
這個真我便要脫離此身
00:03:51
這時就是死的現象
00:03:55
那麼死後之假我
00:03:58
既來之於四大五行
00:04:02
故仍歸還於四大五行
00:04:08
故世間之所謂生死者
00:04:13
實際就是這真我與假我相合即是生
00:04:20
而真我與假我分離即是死
00:04:25
是即世間生死現象由來
00:04:32
現在看老子義疏的第二段
00:04:37
說由四大 地 水 火 風
00:04:43
與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00:04:47
這上期都有說過了
00:04:50
來配合
00:04:52
這就是什麼
00:04:53
就是生的現象
00:04:57
等到我們這個真我
00:04:59
真我就是我們的靈魂
00:05:02
來離開房舍
00:05:04
房舍就是指我們的肉身
00:05:07
等到我們的靈魂 離開我們的肉身
00:05:11
或是經過幾十年的動作
00:05:15
做事情以後
00:05:18
讓肉身的假我
00:05:20
身體疲勞
00:05:22
力氣用盡
00:05:24
人漸漸衰老
00:05:26
沒辦法再使用的時候
00:05:30
真我的靈魂就要脫離身體
00:05:36
在這個時候
00:05:38
就是死的現象
00:05:42
那麼死後的假我
00:05:46
既然是從四大五行來的
00:05:51
所以就要歸還四大五行
00:05:56
所以世間所說的生與死
00:06:01
實際就是真我與假我
00:06:05
若相合就是生
00:06:09
真我與假我若分開就是死
00:06:14
這就是世間生 與死現象的由來
00:06:21
這是老子義疏 第二段所說的
00:06:25
我們現在看 老子義疏的第三段
00:06:29
我們現在看 老子義疏的第三段
00:06:35
除上言之假我外
00:06:40
另一個真我之 來源是受之於無極
00:06:48
佛曰法身
00:06:51
儒曰天命之性
00:06:55
如在老子意中 搜索一個恰當名詞時
00:07:04
就是無欲以觀 其妙之妙之所在
00:07:11
淺說之
00:07:13
就是老子所言 道之本體所在
00:07:18
此本體出於無極之真空界
00:07:23
一本散萬
00:07:26
成為異相後
00:07:29
與假我合併起來
00:07:32
便是或男或女之人類了
00:07:39
他是遇緣則來
00:07:43
緣盡則去
00:07:46
隨業力之牽纏
00:07:49
可為人為鬼
00:07:52
依道德之昇降
00:07:54
可成佛成仙
00:07:58
在現象界中
00:08:00
他寄託在假我 身上妙合而凝
00:08:07
他只有來去而無生死
00:08:11
故生死只是這 真我來去現象
00:08:18
惜世人不知此 真假二我之相互關係
00:08:25
僅以假我之存滅 視為人生之大事
00:08:31
是即所謂眾生迷昧之來源
00:08:37
現在老子義疏 這樣跟我們說
00:08:42
說除了先前說的假我以外
00:08:49
還有另外一個真我的來源
00:08:53
這個真我的來源
00:08:55
就是受在無極
00:09:00
若佛叫做法身
00:09:05
若儒家叫做天命之性
00:09:09
簡單說就是天性
00:09:12
假使若在老子的意中
00:09:17
來找一個比較 適合的名詞時
00:09:22
就是無欲以觀其妙
00:09:26
這個妙的所在
00:09:29
這個無欲以觀其妙
00:09:32
是道德經的 第一章裡面所說的
00:09:37
過去的註解
00:09:39
你再翻一下就知道
00:09:41
就是這個妙的地方
00:09:45
若說一個比較淺
00:09:49
就是老子所說 道本體的所在
00:09:55
這個本體是出在 無極真空的所在
00:10:02
一本散萬
00:10:05
本來我們的真我都是一樣
00:10:12
不過自從無極 散在娑婆世界以後
00:10:19
各人就不一樣
00:10:21
怎樣
00:10:21
有的長得比較美
00:10:23
有的長得比較醜
00:10:24
有的長得比較肥
00:10:25
有的長得比較瘦
00:10:28
然後我們這個肉體的異象
00:10:33
與假我合併起來
00:10:37
有的就變成男人
00:10:38
有的就變成女人
00:10:40
這個情形
00:10:43
若是你有緣他就會來
00:10:48
緣若盡他就跑了
00:10:51
隨這個業力來牽纏
00:10:57
你可以當人也可以當鬼
00:11:01
依這個道德的昇降
00:11:03
你可以當佛也可以當仙
00:11:08
在這個現象界的之中
00:11:12
他寄託在我們假我的身上
00:11:19
妙合而變成一個固體
00:11:24
他只有來去
00:11:27
沒有生死
00:11:29
因為我們的真我是不生不滅
00:11:33
不生不死
00:11:37
所以呢
00:11:38
他只有來和去
00:11:41
所以這個生死 只有真我來去的現象
00:11:47
他若來就是生
00:11:50
他若去就是死
00:11:52
根本這肉體會消滅
00:11:55
這個真我就不會消滅
00:11:59
不過可惜
00:12:01
世間人不知道真我與假我
00:12:05
這兩個我互相的關係
00:12:09
他只有來認定假我的存滅
00:12:15
當作我們人生的一大事
00:12:19
你只重視肉體
00:12:22
沒有注意真我
00:12:26
為了這樣呢
00:12:27
眾生就迷迷茫茫
00:12:30
就是從這來的
00:12:34
這是老子義疏的第三段
00:12:37
現在我們來看老子的結論
00:12:40
祂的結論
00:12:41
對於生死兩字
00:12:43
祂來做一個結論
00:12:45
我們現在再來看 老子義疏的第四段
00:12:48
其尤甚者
00:12:52
就是進而為假我
00:12:56
躭迷於七情六欲上去
00:13:01
自甘沈淪
00:13:03
真我於不拔之地
00:13:08
由此生生死死隨業來去
00:13:14
這就成為 長久性之輪迴種子了
00:13:21
以上是生死二字之定義
00:13:27
而出生入死一句
00:13:32
就是指這人生之 生死現象而說的
00:13:40
不過在相對界中
00:13:44
無一事一物可以絕對不變
00:13:49
所以貪生怕死和 長生不死等觀念
00:13:56
都是妄想
00:13:59
有生則有死
00:14:02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00:14:07
因之乃說
00:14:10
人類自從出生以後
00:14:13
就是死亡之開始
00:14:17
因年歲之增加
00:14:20
也就是離死亡之日近
00:14:24
故
00:14:25
所以出生實際 是漸入於死途的
00:14:32
我們現在將這 做一個詳細說明
00:14:38
現在老子義疏對於 出生入死的結論這樣說
00:14:46
尤其更厲害是什麼
00:14:53
就是進一步為了假我
00:15:01
躭迷於七情與六欲上去
00:15:08
自己甘願沉淪於真我
00:15:12
無法自拔的地步
00:15:18
由這樣呢
00:15:20
我們人的生生死死
00:15:23
隨業障來來去去
00:15:29
這就成為 長久性輪迴的種子
00:15:37
以上就是生死兩字
00:15:43
不變的道理
00:15:47
而且出生入死這句話
00:15:51
就是指我們人 生死的現象所說的
00:16:00
不過在這相對的之中
00:16:06
沒一個東西是絕對不變的
00:16:12
所以一個人的 貪生怕死和長生不死
00:16:16
這個觀念
00:16:19
可以說都是妄想
00:16:22
一個人有生就有死
00:16:26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道理
00:16:30
讓你最長命活到一百多歲
00:16:32
你還是要死
00:16:35
因為這樣才說
00:16:38
我們人類自從出生以後
00:16:44
就是死亡的開始
00:16:48
因為年齡一歲一歲的增加
00:16:53
也就是要離開 死亡的日子漸近了
00:16:58
所以我們這出生
00:17:00
實際就是漸漸 入於死這條路
00:17:04
才叫做入死
00:17:07
這是老子義疏的結論
00:17:11
但是老子義疏呢
00:17:14
說一個人都 躭迷於七情與六欲
00:17:19
佛教說一個人 為什麼不會開智慧
00:17:23
照佛教界說
00:17:26
一個人不會開智慧
00:17:28
就被七情六欲的 黑雲遮太陽一樣
00:17:36
太陽好比我們的智慧
00:17:40
才叫做慧日
00:17:43
我們人的七情六欲
00:17:45
等於像是這個黑雲
00:17:48
所以一個人 黑雲若沒有打開
00:17:51
太陽絕對顯不出來
00:17:56
所以一個人 七情六欲要打開
00:18:00
這是最重要的
00:18:03
那麼對於這七情的問題
00:18:09
這不是儒家特殊的名詞
00:18:15
無論道家
00:18:16
無論是儒家
00:18:18
無論佛家
00:18:19
這都是共同成立的
00:18:23
我們現在先來看辭海
00:18:25
對於七情的說法
00:18:28
七情
00:18:30
謂喜怒哀懼愛惡欲也
00:18:37
禮 禮運
00:18:40
何謂人情
00:18:42
喜怒哀懼愛惡欲
00:18:46
七者
00:18:47
弗學而能
00:18:50
這裡面這字愛先做說明
00:18:55
辭海這樣說
00:18:56
愛 嗇也
00:18:59
孟子梁惠王
00:19:03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00:19:07
對於這字嗇再先做說明
00:19:12
註解在辭海這樣說
00:19:15
嗇
00:19:17
愛濇也
00:19:19
見說文嗇部
00:19:22
按 愛濇即慳吝
00:19:26
方言
00:19:27
凡貪而不施
00:19:29
或謂之嗇
00:19:33
現在辭海說嗇
00:19:37
等於就是愛濇
00:19:39
現在有三點水這字濇
00:19:42
與沒有三點水的嗇
00:19:44
字不同 意思相同
00:19:50
這個文是在 說文裡面嗇部說的
00:19:56
照愛濇就是慳吝
00:20:00
怎樣叫做慳吝
00:20:01
慳吝就是吝的意思
00:20:06
在方言裡面說
00:20:08
一個人若貪
00:20:10
都不肯布施
00:20:13
一毛不拔
00:20:15
這個叫做嗇
00:20:18
等於就是吝嗇的意思
00:20:22
所以辭海說愛嗇也
00:20:26
這個愛不是愛心的愛
00:20:30
這個愛就是吝嗇的意思
00:20:34
在孟子梁惠王篇裡面說
00:20:39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00:20:42
假使讀錯就糟了
00:20:45
你說百姓都說王你有愛心
00:20:49
不是
00:20:51
百姓說王你的人很吝嗇
00:20:55
都對百姓很苛薄
00:20:59
所以同樣是一字愛
00:21:00
你若讀錯就糟了
00:21:04
所以現辭海說
00:21:07
七情是什麼
00:21:10
就是開心
00:21:12
生氣
00:21:15
悲哀
00:21:17
恐懼
00:21:18
吝嗇
00:21:20
惡就是討厭與貪欲
00:21:24
這叫做七情
00:21:27
現在引述禮記
00:21:29
現在前面這字禮是禮記
00:21:33
後面這個禮運
00:21:34
就是禮記的禮運篇
00:21:38
在禮記禮運篇 說什麼叫做人情
00:21:43
就是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0:21:46
這七者
00:21:48
不用學都會
00:21:51
你們若是不相信
00:21:53
看嬰兒就好
00:21:56
他若高興就一直笑
00:22:01
不用教他
00:22:02
他自己都會笑
00:22:04
若生氣就繃著臉
00:22:08
不要 不要
00:22:09
他也不用你教他
00:22:11
若哭 悲哀
00:22:13
你也不用教他
00:22:14
所以這七者根本大家都會
00:22:18
不用教這樣說
00:22:21
但是對於這個七情
00:22:23
不是只有儒家說的
00:22:26
無論是佛教
00:22:28
無論是道教
00:22:29
都一樣
00:22:31
我們來看 佛光大辭典裡面說的
00:22:37
七情
00:22:38
指一般所具有之七種感情
00:22:43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0:22:47
佛光大辭典說
00:22:48
七情是指一般大家都有的
00:22:53
你都不用教
00:22:54
大家都有
00:22:56
這是七種的感情
00:22:58
就是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00:23:01
在中國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0:23:06
人的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七種天然感情
00:23:13
泛指人的種種 感情和心理狀態
00:23:19
中國道教大辭典說
00:23:22
我們人的喜 怒 哀 愛 惡 欲
00:23:25
這七種天然的感情
00:23:29
怎樣叫做天然
00:23:30
天然就是不用學的
00:23:32
自然就會的
00:23:34
這就是一般所指
00:23:38
我們人很多種的感情
00:23:41
和我們心理的狀態這樣說
00:23:45
那麼你們去想說
00:23:48
禮記是儒家
00:23:51
佛光大辭典是佛家
00:23:55
中國道教大辭典是道家
00:23:58
儒 道 釋三教本來是一體
00:24:01
同一個理論
00:24:03
我們今晚說到這
00:24:06
時間的問題
00:24:08
在座同修大家晚安
00:24:15
道德經上期因為註解
00:24:22
老子義疏所說的七情六欲
00:24:26
我們今晚看程子
00:24:30
對於七情的解釋看怎麼樣
00:24:34
看程子這段文
00:24:39
七情出焉
00:24:42
曰喜怒哀懼愛惡欲
00:24:48
情既熾而益蕩
00:24:55
其性鑿矣
00:24:59
是故學者約其情
00:25:03
使合於中
00:25:06
正其心養其性
00:25:09
故曰
00:25:10
性其情
00:25:12
愚者則不知制之
00:25:15
縱其情而至於邪僻
00:25:20
梏其性而亡之
00:25:22
故曰
00:25:23
情其性
00:25:27
這個裡面有四個註解
00:25:31
我們先做一個說明之後
00:25:37
再來說明本文
00:25:46
程子這樣說
00:25:50
七情從我們的內心出來
00:25:55
這個七情是什麼
00:25:58
就是歡喜 生氣 悲哀 恐懼 吝嗇 討厭和貪欲
00:26:10
這個情既熾
00:26:16
什麼叫做熾
00:26:18
我們現在看辭海
00:26:21
辭海說
00:26:22
熾 盛也
00:26:26
這個熾等於 就是很茂盛的意思
00:26:32
說情已經很高漲了
00:26:38
結果我們人就越放蕩
00:26:43
這個性就鑿
00:26:49
什麼叫做鑿
00:26:50
我們看康熙字典這樣說
00:26:54
恣意不求合義理
00:26:57
謂之鑿
00:26:59
但是恣意再詳細說明一下
00:27:03
辭彙這樣說
00:27:05
恣意
00:27:06
縱恣暴厲
00:27:07
就是任意亂做
00:27:11
辭彙說恣意是什麼
00:27:15
就是縱恣暴厲
00:27:17
就像說一個人 的心不受約束
00:27:23
等於就是說 任意亂做的意思
00:27:29
現在說一個人你的性
00:27:35
若任意亂做
00:27:37
就像說你情一茂盛就放蕩
00:27:41
我們的性就無法拘束了
00:27:44
我們的性等於 就是任意亂做
00:27:50
為了這樣呢
00:27:51
學道的人
00:27:53
就要約束我們的情
00:27:57
使這個情合於中和
00:28:01
中就是中和
00:28:03
怎樣叫做中和
00:28:04
我們下文就會再說
00:28:07
糾正我們的心
00:28:09
修養我們的性
00:28:12
所以才說性其情
00:28:15
性其情就是我們的性
00:28:18
來約束我們的情
00:28:21
若愚蠢的人呢
00:28:23
他就不知道要制止
00:28:27
不約束
00:28:29
他就放縱他的情
00:28:33
達到邪僻
00:28:35
怎樣叫做邪僻
00:28:38
辭海續篇說
00:28:40
邪僻謂邪惡不正也
00:28:42
邪僻就是邪惡不正
00:28:45
一個人放縱這個情
00:28:48
就達到邪惡不正
00:28:53
梏什麼叫做梏
00:28:57
辭海這樣說
00:28:58
梏繫縛也
00:29:01
梏等於就是繫縛
00:29:03
等於就是束縛
00:29:06
一個人你若是縱情
00:29:09
達到邪惡不正
00:29:12
就束縛我們的性
00:29:14
這性就沒有了
00:29:15
我們的性就消滅了
00:29:18
所以才說這個情 來束縛我們的性
00:29:22
這是程子祂一個說明
00:29:28
但是對於這句使合於中
00:29:36
這個情為什麼使合於中
00:29:39
有的不懂的說斷七情
00:29:42
斷七情
00:29:43
人就變成木偶了
00:29:45
斷七情的意思
00:29:47
並不是說都沒有七情
00:29:50
是要合於中和
00:29:53
怎樣叫做中和
00:29:55
我們現在看 修真錄一個說明
00:29:58
道家云
00:30:01
大道無情者
00:30:04
非無情感之謂也
00:30:08
人無情感
00:30:10
則如木石之類
00:30:14
是執空也
00:30:17
道家云
00:30:19
大道無情者何
00:30:22
當喜而喜
00:30:24
喜而不過其常度
00:30:27
當怒而怒
00:30:29
以慈愛之心言之苦切
00:30:34
當哀而哀
00:30:35
哀而不傷其心
00:30:38
當懼而懼
00:30:40
常存戒懼心而無恐懼心
00:30:45
當愛而愛
00:30:46
吝嗇於奢侈而不吝嗇於善
00:30:51
當惡而惡
00:30:53
惡而發四無量心
00:30:55
憐憫感化他
00:30:58
當欲而欲
00:30:59
欲功果而不欲名利也
00:31:04
那麼對於裡面四無量心
00:31:07
先作一個註解
00:31:11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31:14
四無量心
00:31:16
一 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
00:31:22
二 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
00:31:28
三 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
00:31:32
生慶悅之心也
00:31:35
四 捨無量心 如上三心捨之而心
00:31:41
不存著也
00:31:42
即無住心
00:31:45
現在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31:49
說有四無量的心
00:31:53
第一就是慈的無量心
00:31:57
這慈無量心
00:31:58
就是有辦法使人快樂的心
00:32:03
所以我們當今說慈
00:32:06
慈就是慈愛的心
00:32:09
布施 行善
00:32:12
能使對方的人快樂
00:32:18
怎樣快樂
00:32:20
比如說他沒錢很痛苦
00:32:24
貧窮
00:32:25
你現在幫助他
00:32:27
他就會得到快樂
00:32:30
比如說他生病
00:32:32
你拿錢給他醫治
00:32:35
病一好他就得到快樂
00:32:40
這個就是說慈無量心 就有辦法使人快樂的心
00:32:46
第二叫做悲無量心
00:32:50
有辦法拔對方苦的心
00:32:54
所以我們現在 常常說慈悲 慈悲
00:32:58
當今的人慈比較多
00:33:00
悲的人很少
00:33:03
怎樣叫做慈比較多
00:33:06
慈是財施
00:33:09
悲是法施
00:33:13
因為財施有辦法使人快樂
00:33:16
但是沒辦法拔這個苦
00:33:19
什麼原因沒辦法拔這個苦
00:33:22
比如說他沒錢
00:33:24
你援助他
00:33:25
他一時得到快樂
00:33:28
不過那些錢花得完
00:33:31
你有辦法養他一輩子嗎
00:33:33
對不對
00:33:35
那些錢若花完又苦了
00:33:37
對不對
00:33:38
沒辦法拔他的苦
00:33:40
比如說他生病
00:33:43
你醫他的病
00:33:45
他會得到快樂
00:33:46
不過他的病永遠會好嗎
00:33:50
有時還會再復發
00:33:53
他那個苦沒辦法離開
00:33:56
那麼這個悲 才有辦法拔那個苦
00:34:00
怎樣拔那個苦
00:34:02
你去想說顏回
00:34:05
孔子稱讚祂什麼
00:34:08
說賢哉回也
00:34:11
一簞食 一瓢飲
00:34:13
住陋巷回也
00:34:15
不改其樂
00:34:17
賢哉回也
00:34:20
祂說真賢的顏回
00:34:23
一餐吃一粒飯糰
00:34:27
配一碗公水
00:34:29
祂不覺得痛苦
00:34:33
住在一間破茅屋
00:34:36
不會改祂快樂的心
00:34:39
祂不管何時都安貧樂道
00:34:43
雖然窮
00:34:44
祂不哀怨 不痛苦
00:34:47
這就是知道道理
00:34:49
心就不會哀怨
00:34:51
不會哀怨
00:34:52
祂心就沒有痛苦了
00:34:55
孔子的學生
00:34:58
除了顏回以外
00:35:00
另外一個叫做原憲
00:35:02
這個原憲可以說怎樣窮
00:35:06
這以前論語有說過
00:35:08
你聽就知道
00:35:11
家徒四壁
00:35:13
家裡面只有四面牆壁
00:35:16
其它都沒什麼
00:35:17
裡面都沒有半樣東西
00:35:21
鋪一張草蓆
00:35:22
吃也在那吃
00:35:23
睡也在那睡
00:35:26
若天氣好就畫龍虎
00:35:28
下雨天就丁當鼓
00:35:31
是為什麼天氣好畫龍虎
00:35:33
屋頂那破一個洞
00:35:35
那一個洞
00:35:36
太陽一照
00:35:37
下面像是畫龍虎
00:35:40
像是畫圖
00:35:42
一下雨呢
00:35:43
一下雨就到處滴
00:35:46
窮到那種地步
00:35:49
當時子貢
00:35:52
子貢就是孔子的 學生之中最富有的
00:35:56
從祂家經過
00:36:00
跑去探訪
00:36:03
看他倆夫妻面黃肌瘦
00:36:06
沒營養
00:36:07
吃到面黃肌瘦
00:36:10
子貢不是壞心
00:36:13
祂是同情的心
00:36:17
師兄弟生病嗎
00:36:21
但是原憲 一聽到生病就不開心
00:36:25
他說我曾聽老師說過
00:36:30
說一個人有辦法講道理
00:36:34
沒辦法做
00:36:37
這才是病
00:36:39
我是貧不是病
00:36:41
我是貧窮 我不是病這樣說
00:36:44
因為我的心沒病
00:36:47
祢呢
00:36:48
今天不會說話
00:36:50
祢才是病
00:36:52
子貢被講得滿臉通紅
00:36:55
所以一個人的樂
00:36:57
是心境
00:37:00
不信你在生病
00:37:03
大家就覺得很痛苦
00:37:04
哀聲嘆氣
00:37:07
你假使知道道理的人生病
00:37:09
他不會哀怨
00:37:11
也有很多人自己患癌症
00:37:14
還到醫院去當義工
00:37:16
感覺他很快樂
00:37:19
所以呢
00:37:20
我們若知道道理
00:37:23
我們就有辦法拔這個苦
00:37:26
所以悲無量心
00:37:28
就是講道說法
00:37:30
能使對方的心離苦
00:37:35
第三就是喜無量心
00:37:38
就是見人離苦得樂
00:37:41
好像講道理給你聽
00:37:44
這個人會離苦得樂
00:37:47
我們生出慶祝 開心的心
00:37:54
第四 捨無量心
00:37:57
現在將前面這三者
00:38:01
慈無量心
00:38:03
悲無量心
00:38:04
喜無量心
00:38:05
這三者心要丟棄的心
00:38:09
不要放在心底
00:38:11
就是無所住心
00:38:13
所以一個人達到無所住心
00:38:16
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00:38:19
所以呢
00:38:20
現在修真錄這樣跟我們說
00:38:25
說道家一句話
00:38:28
說大道無情
00:38:31
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大道無情
00:38:35
不是沒有情感
00:38:38
一個人若是 無情感就像什麼
00:38:41
就像木偶與石頭一樣
00:38:45
像這些都無情感
00:38:48
這就變成執空了
00:38:51
道家所說的 大道無情是說怎樣
00:38:56
你該當歡喜要歡喜
00:39:00
但是歡喜不可超過程度
00:39:06
比如舉一個例子
00:39:10
我今天娶老婆 怎麼會不開心
00:39:14
我今天蓋一過新房子要入厝
00:39:16
我怎麼會不開心
00:39:19
今天我辦生日 怎麼會不開心
00:39:23
我要娶媳婦 嫁女兒
00:39:26
怎麼會不開心
00:39:27
若不開心
00:39:28
頭腦就壞了
00:39:29
對不對
00:39:30
但是不能超過常度
00:39:34
怎樣超過常度
00:39:36
不要說今天家裡有喜事
00:39:41
請康樂隊
00:39:43
做那些不堪入目的節目
00:39:45
這叫做超過
00:39:47
歡喜不能超過
00:39:51
該當生氣要生氣
00:39:55
用慈愛的心言之苦切
00:39:58
什麼叫做苦切
00:40:00
佛家一句話說苦口婆心
00:40:05
生氣
00:40:07
若不會生氣來說
00:40:08
這個人頭腦也壞了
00:40:11
假使說兒子不肖
00:40:12
你不會罵他嗎
00:40:15
假使一個朋友亂七八糟
00:40:17
你不會罵他嗎
00:40:19
不過世間人罵有兩種
00:40:23
一種是要糟蹋人
00:40:25
要侮辱人
00:40:27
要佔人便宜
00:40:29
去罵
00:40:30
若這樣就有罪了
00:40:33
所以假使一個人
00:40:34
你苦口婆心為了要他好
00:40:37
罵他
00:40:39
這個沒關係
00:40:41
所以在佛家 有一位憤怒菩薩
00:40:45
菩薩也會生氣
00:40:47
生氣什麼
00:40:48
生氣這些壞人不改過
00:40:52
但是他不恨
00:40:55
會生氣
00:40:56
但是他不恨 不會記恨
00:40:59
才說當怒而怒
00:41:01
以慈愛的心言之苦切
00:41:07
當哀而哀
00:41:09
哀而不傷其心
00:41:12
哀就是悲哀
00:41:14
比如說我父親死
00:41:15
我怎麼會不悲哀
00:41:17
我母親死
00:41:18
我怎麼會不悲哀
00:41:20
我妻子 丈夫死
00:41:22
我怎麼能不悲哀
00:41:23
若不悲哀
00:41:24
這個人就無情無義了
00:41:27
但是不能傷
00:41:31
哀而不傷
00:41:33
哀若傷到心就糟了
00:41:36
怎樣
00:41:38
比如我們父親過世
00:41:41
放在大廳
00:41:44
你傷心之後
00:41:47
整個人無精打采
00:41:49
去醫院吊點滴
00:41:51
過世的父親要怎麼辦
00:41:52
我問你
00:41:54
很簡單啊
00:41:55
對不對
00:41:56
宜蘭有一位道親
00:42:00
他父親在世做人不錯
00:42:03
他死後
00:42:04
他女兒煩惱得快發瘋
00:42:07
整天看他父親的照片呆滯
00:42:10
也無法工作也不能怎樣
00:42:13
最後那些道親說
00:42:14
老師這要怎麼辦
00:42:15
我說帶她來聽道理
00:42:18
最後來聽道理
00:42:19
講完後在那坐
00:42:20
問一些道理
00:42:22
我慢慢講給她聽
00:42:23
講完之後
00:42:24
現在心情都開朗
00:42:26
整個臉色都好了
00:42:29
所以一個人
00:42:31
你要知道比如 男人死了妻子
00:42:35
妻子死後你光煩惱
00:42:38
那些孩子要吃沙嗎
00:42:41
你會哀
00:42:44
但是不能傷
00:42:47
哀是天經地義的
00:42:48
但是你要考慮 這些孩子要怎樣扶養
00:42:53
你當父親還要 負擔當母親的責任
00:42:57
比如說丈夫過世
00:42:59
妳光傷心有用嗎
00:43:02
妳若傷心來說
00:43:03
無精打采
00:43:04
一個家庭要怎樣照顧
00:43:06
我們現在就要想說
00:43:08
我還要兼父親的職份
00:43:10
來賺錢養這些孩子
00:43:12
這樣才對
00:43:14
所以可以悲不能傷
00:43:18
才說當哀而哀
00:43:21
哀而不傷其心這個道理
00:43:25
當懼而懼
00:43:27
應該怕就要怕
00:43:30
要怕什麼
00:43:31
要存戒懼的心
00:43:35
怎樣叫做戒懼
00:43:37
怕說我做這件事 不知道會不會犯法
00:43:42
我做這件事情 不知道會不會違背良心
00:43:45
要怕
00:43:46
怕什麼
00:43:47
怕不能做壞事
00:43:49
但是沒有恐懼的心
00:43:51
什麼叫做恐懼的心
00:43:53
我這個名爭不來
00:43:55
要跟你拼命
00:43:56
朋友也打壞感情
00:43:59
為了利
00:44:01
不顧人情義理來奪利
00:44:05
一直怕這個利被人搶走
00:44:07
這叫做恐懼
00:44:09
你要存戒備心
00:44:11
不能有恐懼的心
00:44:16
當愛而愛
00:44:18
現在這個愛
00:44:18
你就要注意
00:44:19
這說很多次了
00:44:21
這個愛不是博愛
00:44:23
不是仁愛的愛
00:44:25
這個愛就是吝嗇
00:44:26
就是吝嗇
00:44:29
你該吝嗇要吝嗇
00:44:31
吝什麼
00:44:32
吝奢侈
00:44:34
怎樣叫做吝奢侈
00:44:36
很多人
00:44:39
做什麼奢侈浪費
00:44:42
東西還未壞就丟棄
00:44:45
有時到飯店吃飯
00:44:48
吃不下 食物剩太多
00:44:50
吃一吃
00:44:51
結果也都是倒掉
00:44:55
有人說有時候要請客
00:44:58
若只有弄一點
00:44:59
說我們怕人吃
00:45:01
若這樣來說
00:45:02
你就將吃剩的打包
00:45:04
剩一點 你也要包回去
00:45:07
不信你來老師家裡看
00:45:10
冰箱打開
00:45:11
裡面剩飯剩菜都在
00:45:14
我吃剩的東西
00:45:15
絕對不倒在餿水桶
00:45:17
所以我家不設餿水桶
00:45:19
沒有餿水桶
00:45:21
吃剩的絕對要留起來吃
00:45:22
不然我們弄少一點
00:45:24
我就常常
00:45:26
我女兒的思想
00:45:27
和我媳婦的思想都一樣
00:45:30
若要來我家
00:45:31
你就要事先打招呼
00:45:33
老師 我下午要去您家
00:45:36
就會多準備你的飯
00:45:38
若沒有呢
00:45:39
去了就糟了
00:45:40
怎樣
00:45:41
空空的
00:45:41
剛好一餐而已
00:45:43
不然就是怎樣
00:45:44
臨時煮一碗麵以外
00:45:45
不然沒辦法
00:45:47
就是怎樣
00:45:48
怕煮太多吃不完
00:45:51
東西壞掉 可惜
00:45:53
那不能奢侈
00:45:56
但是呢
00:45:57
不要吝這個善
00:46:00
做善事不能吝
00:46:02
人說某人你要做什麼善事
00:46:05
你不就拿出來
00:46:07
我沒錢
00:46:09
某人很節儉
00:46:11
那不是節儉
00:46:12
那是吝
00:46:14
節儉是刻薄自己
00:46:16
才叫做節儉
00:46:17
吝是刻薄別人
00:46:20
所以你可以吝什麼
00:46:22
吝不奢侈刻薄自己
00:46:25
不可吝善
00:46:29
當惡而惡
00:46:31
現在這不是讀作惡
00:46:32
讀作惡
00:46:34
惡就是討厭
00:46:35
該討厭要討厭
00:46:38
討厭不是討厭那個人
00:46:43
那個人雖然做壞事
00:46:45
你不是討厭那個人
00:46:47
是討厭什麼
00:46:48
討厭那些壞事
00:46:51
你這個人愛花愛賭
00:46:54
我討厭
00:46:55
但是那個人我不討厭
00:46:57
你來 我勸解你
00:46:59
要聽你就聽
00:47:00
不聽就算了
00:47:01
他若改過
00:47:02
我還是跟他很好
00:47:04
所以呢
00:47:05
是討厭他做壞事
00:47:08
我們要發四無量的心
00:47:11
要可憐他
00:47:12
要感化他
00:47:15
當欲而欲
00:47:17
這個欲就是希望
00:47:19
該當希望要希望
00:47:21
希望什麼
00:47:22
希望造功積果
00:47:25
但是不希望這個名和利
00:47:29
這才是真正行中庸之道
00:47:32
也是說中和之理
00:47:34
剛才所說的中和就是這樣
00:47:38
就像說行在中間這條路
00:47:41
這個就是修真錄 裡面向我們所說的
00:47:47
我們另外再看
00:47:50
韓愈原性篇裡面一句話
00:47:55
現在看韓愈原性篇這段文
00:48:02
其所以為情者七
00:48:06
曰喜
00:48:08
曰怒
00:48:10
曰哀
00:48:11
曰懼
00:48:13
曰愛
00:48:14
曰惡
00:48:16
曰欲
00:48:18
上焉者之於七也
00:48:20
動而處其中也
00:48:24
下焉者之於七也
00:48:27
忘與甚直情而行也
00:48:34
對於中的中和
00:48:38
我們來做一個說明
00:48:43
在中庸第一章裡面說
00:48:46
喜 怒 哀 樂之未發
00:48:50
謂之中
00:48:52
發而皆中節
00:48:54
謂之和
00:48:57
但是若這樣
00:48:58
恐怕你們不會瞭解
00:48:59
來看中庸直解 裡面這個的說明
00:49:04
喜悅 憤怒 悲哀 快樂
00:49:08
這四種情感
00:49:10
在未發出來的時侯
00:49:13
就是一點 也不偏不著之本性
00:49:17
這就叫做中
00:49:20
發出來之後
00:49:22
如果都合宜便叫做和
00:49:28
現在中庸直解說
00:49:31
歡喜 生氣 悲哀 快樂
00:49:40
這四種的情感
00:49:43
還未發出來的時候
00:49:46
未發出來就是未發出表面
00:49:50
在我們心裡的時候
00:49:52
這就是一點都不偏
00:49:56
沒被黏住的本性
00:50:00
也是叫做中
00:50:02
但是現在這個 歡喜 生氣 悲哀 快樂
00:50:07
發出來以後
00:50:10
如果若都能合宜
00:50:14
這個就叫做什麼
00:50:15
叫做和
00:50:17
中節
00:50:19
這不能讀成中
00:50:20
讀作中
00:50:22
這字讀作中
00:50:23
這讀作中
00:50:24
中節就是合宜
00:50:26
有適合
00:50:27
這就是叫做和
00:50:30
現在韓俞原性篇這樣說
00:50:35
說今天 你要知道什麼叫做情
00:50:40
這個情有七項
00:50:43
就是歡喜 生氣 悲哀 恐懼 吝 討厭和希望
00:50:55
上
00:50:58
上是指什麼
00:50:59
指有修養的人
00:51:02
也可以說上流的人
00:51:05
這個上流的人
00:51:08
對於七情
00:51:10
他若動會處於中和
00:51:16
就是剛才 修真錄所說的一樣
00:51:20
下
00:51:22
下就是愚癡 下流
00:51:25
下流的人對於七情
00:51:30
他根本都放於腦後
00:51:32
沒有去想
00:51:33
七情就是七情
00:51:36
他直情
00:51:38
什麼叫做直情
00:51:40
開心就開心得不得了
00:51:44
生氣就氣得翻桌子 翻椅子
00:51:47
有的要打架無所不懼
00:51:51
哀就哀得不省人事
00:51:54
懼就怕得全身發抖
00:51:57
吝就吝得一毛不拔
00:52:00
惡就是看那個人就討厭
00:52:03
就恨他
00:52:06
欲就是貪欲
00:52:07
一昧名利 爭權奪利
00:52:13
你假使是下流的人
00:52:17
他說我就忘記 七情要如何去制止
00:52:22
他就直情
00:52:23
直情就是照這樣去做
00:52:26
結果就是失敗了
00:52:30
所以我們世間的人
00:52:33
情不能沒有
00:52:36
但是你要有辦法去控制
00:52:39
但是有人說
00:52:42
我們說七情
00:52:44
但是現在中庸才說四情
00:52:48
喜 怒 哀 樂
00:52:51
喜 怒 哀 這七情裡面有
00:52:54
但是這樂 七情裡面就沒有
00:52:57
這個到底什原因
00:53:01
我們要知道這個情
00:53:02
不是只有七種
00:53:05
這七種是一種代表性而已
00:53:08
若說到情算不完
00:53:12
中庸說四情
00:53:17
也是因時而說
00:53:19
聖人在講道理
00:53:21
都可以說是 因時 因地 因人說法
00:53:26
所以呢
00:53:27
不是只有說七情
00:53:29
也不是只有說四情
00:53:31
裡面還有一個叫做六情
00:53:34
但是我們今晚已經 沒辦法解釋這些問題
00:53:38
等到下期
00:53:39
我們再來分解
道德經(舊版)
147/147部影片
道德經(舊版)01
道德經(舊版)02
道德經(舊版)03
道德經(舊版)04
道德經(舊版)05
道德經(舊版)06
道德經(舊版)07
道德經(舊版)08
道德經(舊版)09
道德經(舊版)10
道德經(舊版)11
道德經(舊版)12
道德經(舊版)13
道德經(舊版)14
道德經(舊版)15
道德經(舊版)16
道德經(舊版)17
道德經(舊版)18
道德經(舊版)19
道德經(舊版)20
道德經(舊版)21
道德經(舊版)22
道德經(舊版)23
道德經(舊版)24
道德經(舊版)25
道德經(舊版)26
道德經(舊版)27
道德經(舊版)28
道德經(舊版)29
道德經(舊版)30
道德經(舊版)31
道德經(舊版)32
道德經(舊版)33
道德經(舊版)34
道德經(舊版)35
道德經(舊版)36
道德經(舊版)37
道德經(舊版)38
道德經(舊版)39
道德經(舊版)40
道德經(舊版)41
道德經(舊版)42
道德經(舊版)43
道德經(舊版)44
道德經(舊版)45
道德經(舊版)46
道德經(舊版)47
道德經(舊版)48
道德經(舊版)49
道德經(舊版)50
道德經(舊版)51
道德經(舊版)52
道德經(舊版)53
道德經(舊版)54
道德經(舊版)55
道德經(舊版)56
道德經(舊版)57
道德經(舊版)58
道德經(舊版)59
道德經(舊版)60
道德經(舊版)61
道德經(舊版)62
道德經(舊版)63
道德經(舊版)64
道德經(舊版)65
道德經(舊版)66
道德經(舊版)67
道德經(舊版)68
道德經(舊版)69
道德經(舊版)70
道德經(舊版)71
道德經(舊版)72
道德經(舊版)73
道德經(舊版)74
道德經(舊版)75
道德經(舊版)76
道德經(舊版)77
道德經(舊版)78
道德經(舊版)79
道德經(舊版)80
道德經(舊版)81
道德經(舊版)82
道德經(舊版)83
道德經(舊版)84
道德經(舊版)85
道德經(舊版)86
道德經(舊版)87
道德經(舊版)88
道德經(舊版)89
道德經(舊版)90
道德經(舊版)91
道德經(舊版)92
道德經(舊版)93
道德經(舊版)94
道德經(舊版)95
道德經(舊版)96
道德經(舊版)97
道德經(舊版)98
道德經(舊版)99
道德經(舊版)100
道德經(舊版)101
道德經(舊版)102
道德經(舊版)103
道德經(舊版)104
道德經(舊版)105
道德經(舊版)106
道德經(舊版)107
道德經(舊版)108
道德經(舊版)109
道德經(舊版)110
道德經(舊版)111
道德經(舊版)112
道德經(舊版)113
道德經(舊版)114
道德經(舊版)115
道德經(舊版)116
道德經(舊版)117
道德經(舊版)118
道德經(舊版)119
道德經(舊版)120
道德經(舊版)121
道德經(舊版)122
道德經(舊版)123
道德經(舊版)124
道德經(舊版)125
道德經(舊版)126
道德經(舊版)127
道德經(舊版)128
道德經(舊版)129
道德經(舊版)130
道德經(舊版)131
道德經(舊版)132
道德經(舊版)133
道德經(舊版)134
道德經(舊版)135
道德經(舊版)136
道德經(舊版)137
道德經(舊版)138
道德經(舊版)139
道德經(舊版)140
道德經(舊版)141
道德經(舊版)142
道德經(舊版)143
道德經(舊版)144
道德經(舊版)145
道德經(舊版)146
道德經(舊版)147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道德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瑤池金母普渡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舊版)
1140102005678
981d7819-caf3-4343-b955-820204957a4f
網站除錯報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