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頻道
專題3台
莊朝守主講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道德經(舊版)41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道德經(舊版)41
3110
0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22年09月08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37
現在來看六十六頁
00:02:42
第十七章
00:02:46
現在讀下去
00:02:49
太上不知有之
00:02:53
這句話我們來看老子直解
00:02:57
太上者
00:02:59
言至聖之人也
00:03:01
太上治世
00:03:04
清靜無為
00:03:06
行不言之教
00:03:08
視民如己
00:03:12
天下平等
00:03:15
人不知有至聖在
00:03:19
故曰
00:03:20
太上
00:03:21
不知有之
00:03:24
這個裡面有一個註解
00:03:28
我們先來做一個說明
00:03:31
辭海這樣說
00:03:35
太上
00:03:36
謂尊上之位者
00:03:39
太上是什麼
00:03:41
就是最尊上的地位
00:03:46
在禮記裡面這樣說
00:03:49
太上貴德
00:03:51
其次務施報
00:03:54
對於禮記這句話
00:03:57
修真錄說比較白話
00:04:01
這兩句本來是一樣的
00:04:05
修真錄說
00:04:06
至聖之人
00:04:08
貴德
00:04:09
施恩不望報
00:04:11
其次之人
00:04:12
施恩則望其有報也
00:04:17
修真錄說
00:04:18
若是至聖的人
00:04:20
太上就是致聖的人
00:04:23
是貴德
00:04:25
可以說施恩不望報
00:04:29
祂若是有施予恩惠
00:04:33
不想要回報
00:04:37
若其次的人
00:04:39
其次的人 就施恩望人有報
00:04:44
務施報等於 就是希望有人報答
00:04:50
左傳裡面跟禮記這句話
00:04:54
差不多說的一樣
00:04:57
左傳說
00:04:58
太上有立德
00:04:59
其次立功
00:05:01
在左傳疏裡面這樣說
00:05:05
太上
00:05:06
謂人之最上者
00:05:08
上聖之人也
00:05:10
上聖之人
00:05:12
建立德行
00:05:13
所謂上德不德也
00:05:16
其次之人
00:05:17
建立功勞
00:05:19
所以下德不失德也
00:05:23
左傳疏說
00:05:25
太上就等於 我們人最上的人
00:05:31
就是上聖的人
00:05:34
因為上聖的人建立德行
00:05:40
所說的上德不德
00:05:44
老子道德經裡面說
00:05:47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00:05:49
上德的人 德根本不放在心上
00:05:56
所以才是真正有德性的人
00:05:59
若其次的人呢
00:06:02
祂就建立功勞
00:06:04
才說其次立功
00:06:06
其次立功跟辭海所說的
00:06:11
其次務施報的意思一樣
00:06:14
祂說建立功勞
00:06:17
所以下德不失德
00:06:20
所以道德經 裡面才有一句說
00:06:24
不失德是以無德
00:06:26
下德的人不讓德失去
00:06:31
譬如說做一件善事
00:06:34
若以國家來說
00:06:36
做事情就是要討一個功勞
00:06:39
想要升官
00:06:41
若以社團來說
00:06:43
做一件善事 就想要被人表揚
00:06:46
才說下德不失德
00:06:49
但是你要注意
00:06:51
這兩字太上 跟這個太上是一樣
00:06:55
辭海說
00:06:57
大上
00:06:58
大與太同
00:07:00
這字呢雖然寫大
00:07:03
但要唸作太
00:07:05
大與大同
00:07:07
謂最上也
00:07:10
所以現在老子直解裡面說
00:07:14
太上是什麼
00:07:16
就是至聖的人
00:07:19
因為至聖的人來治理世間
00:07:23
祂是清靜無為
00:07:26
行不言之教
00:07:28
怎樣叫行不言之教
00:07:30
這在上面已經有解釋過了
00:07:33
行不言之教就是 做什麼都以身作則
00:07:39
當模範給人看 不是用嘴說的
00:07:43
當今教化眾生都用嘴說的
00:07:46
祂都用言教
00:07:50
不言之教就等於身教
00:07:54
看百姓好像看成自己
00:07:58
可以說天下平等
00:08:02
人不知有至聖的存在
00:08:06
所以才說太上不知有之
00:08:11
因為太上的人 根本不要炫耀
00:08:14
不要地位
00:08:16
不讓人稱讚
00:08:17
不讓人表揚
00:08:18
所以世間人 根本不知道祂的德行
00:08:22
若下德的人
00:08:24
他處處都要討功勞討表揚
00:08:29
炫耀在這個社會顯赫
00:08:34
所以結果 人都知道其次的人
00:08:38
太上的人就沒有人知道
00:08:41
所以真正若有德行的人
00:08:43
祂根本就不會去 討功勞也不會去討表彰
00:08:51
是靜靜的做
00:08:52
才說行不言之教
00:08:54
才說太上不知有之
00:08:58
世間人就不知道 有好德行的人存在
00:09:02
除非你有慧眼 除非你有智慧
00:09:05
你才知道 這個人就是太上的人
00:09:08
但是一般的人眼睛就肉眼
00:09:12
肉眼的人就 不知道太上的存在
00:09:15
只知道他高高在上
00:09:18
你若見到他 五體投地僅此而已
00:09:22
我們現在來看六十六頁
00:09:26
太上不知有之
00:09:29
其次
00:09:31
親之譽之
00:09:35
怎樣叫做其次
00:09:36
我們現在來看 老子直解這個說明
00:09:41
其次者
00:09:43
言次聖也
00:09:46
則仁君也
00:09:50
仁人仁治
00:09:53
道民以德
00:09:55
齊民以禮
00:09:58
親民愛民
00:10:00
天下感其仁
00:10:02
服其德
00:10:04
自然親而譽之
00:10:06
故曰
00:10:07
其次
00:10:08
親之譽之
00:10:12
老子直解說其次
00:10:14
這就是接續上期的話
00:10:18
這個其次就是次聖
00:10:21
次聖什麼
00:10:22
就是仁君
00:10:24
我們上期是說聖君
00:10:28
聖君再來就是仁君
00:10:32
一個有仁德的統治者
00:10:37
祂就用仁義來治理天下
00:10:42
這個道現在字 下面多一個辶
00:10:47
道民就是引導 百姓來用道德
00:10:54
來教化百姓用禮教
00:11:00
親近百姓愛護百姓
00:11:05
天下的人都感到祂的仁慈
00:11:10
來服祂的德行
00:11:15
自然百姓就會親近
00:11:20
就會稱讚
00:11:21
稱讚政治很好
00:11:23
稱讚統治者很棒
00:11:28
所以才說其次
00:11:30
親之譽之
00:11:32
這句話
00:11:35
再接下來
00:11:37
再看下文下去
00:11:40
其次
00:11:42
畏之
00:11:44
怎樣叫做其次畏之呢
00:11:46
再來看老子直解的說明
00:11:49
又曰
00:11:51
其次者
00:11:53
言正直
00:11:54
之人也
00:11:56
因正直之人
00:11:58
辨是非
00:12:00
明曲直
00:12:01
賞罰嚴明
00:12:04
公正無私
00:12:06
以法治民
00:12:08
使百姓恐懼而畏怕也
00:12:14
故曰
00:12:15
其次畏之
00:12:17
現在接下來再說其次
00:12:20
這個其次就是說正直的人
00:12:25
因為正直的人來治理天下
00:12:30
對不對他分辨清楚
00:12:34
明白正直或是彎曲
00:12:41
要賞要罰非常的嚴明
00:12:45
可以說公正無私
00:12:49
用法治理百姓
00:12:53
讓百姓覺得會怕
00:12:55
各位不能犯法喔
00:12:58
使百姓會怕
00:13:00
所以才說
00:13:01
其次畏之這句話
00:13:05
再接下來
00:13:08
其次侮之
00:13:10
怎樣叫做其次侮之呢
00:13:13
現在再看老子直解的說明
00:13:17
再曰
00:13:18
其次者
00:13:21
言偽君子也
00:13:24
偽君子害義
00:13:27
以智巧詐偽為治
00:13:31
使民侮慢其法而無恥
00:13:35
故曰
00:13:36
其次侮之
00:13:40
現在對於地方政治
00:13:45
已經分很多種
00:13:48
首先就是聖人之治
00:13:50
再來就是仁人之治
00:13:53
再來就是正人之治
00:13:55
但是現在又說其次
00:13:58
其次就是偽君子
00:14:00
怎樣叫做偽君子
00:14:02
表面說好聽話
00:14:04
實際所做的 都違背他所說的
00:14:08
這個偽君子都傷害道義
00:14:13
用他的頭腦來 騙百姓治理天下
00:14:22
讓百姓感覺 上面的人沒正直
00:14:30
我就亂七八糟
00:14:33
他看法律自然 就會鑽法律漏洞
00:14:39
不知羞恥
00:14:41
為非作歹
00:14:43
所以才說
00:14:44
其次侮之
00:14:49
那麼最後這句 我們再來看一下
00:14:59
信不足
00:15:02
有不信
00:15:05
悠兮其貴言
00:15:09
功成事遂
00:15:11
百姓皆謂我自然
00:15:16
對於這句話
00:15:17
我們現在再來看 老子直解的說明
00:15:20
上信不足於下
00:15:25
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上
00:15:30
故曰
00:15:31
信不足有不信也
00:15:35
君子貴重其言
00:15:38
一諾千金
00:15:40
故曰
00:15:41
猶兮其貴言也
00:15:43
上貴言則下自正
00:15:47
是功成也
00:15:49
下自正則天下太平
00:15:53
是事遂也
00:15:55
天下太平則百姓 皆謂我得自由自在
00:16:00
故曰
00:16:01
百姓皆謂我自然也
00:16:05
自然自由自在之義
00:16:09
現在老子直解這樣說
00:16:13
上就是指政治家
00:16:21
治理天下的人
00:16:25
他假使說話沒有算話
00:16:31
話跟他做的不一樣
00:16:34
這樣來對下
00:16:37
下面的百姓就回應什麼
00:16:42
你上說話就沒有標準
00:16:45
我下面的人就欺上
00:16:49
就這樣犯法做壞事
00:16:53
所以才說
00:16:54
信不足有不信這句話
00:16:58
這個君子最注重的是什麼
00:17:04
最注重就是我們說的話
00:17:07
一句話說出來每字值千金
00:17:10
話絕對不會失信
00:17:14
所以才說猶兮其貴言
00:17:18
一個人在上若有注重話
00:17:25
下面的人就會走正道
00:17:28
這就是成功的政治
00:17:33
百姓若會走正道
00:17:35
天下就會太平
00:17:37
這個就是事情已經圓滿
00:17:42
天下若太平
00:17:44
百姓每個都說 我得到自由自在
00:17:48
所以才說百姓皆我自然
00:17:53
自然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00:17:57
那麼現在這篇 這樣說起來呢
00:18:01
要做一個從政的人
00:18:04
有分做四個階級
00:18:08
最先說太上不知有之
00:18:12
這就是什麼
00:18:13
政治家跟百姓就像是朋友
00:18:18
無拘無束
00:18:20
我也可以跟你說笑
00:18:23
無所不至這樣
00:18:25
全部沒有拘束
00:18:27
所以就不知道 什麼叫做政治
00:18:33
上跟下就像一種平等觀
00:18:37
全部無拘無束
00:18:41
可以說聖君的態度
00:18:45
一個聖人治理天下
00:18:49
再下來
00:18:50
再下來就是說
00:18:51
親之譽之
00:18:53
再下來就是說仁君
00:18:56
有仁德的統治家
00:18:59
就是什麼
00:19:00
統治者跟百姓 像是父子一樣
00:19:05
像是父子
00:19:07
當孩子的人會尊敬長輩
00:19:10
就會稱讚長輩
00:19:13
所以像是很多 圓滿有辦法清靜
00:19:18
再下去呢
00:19:20
再來就是說其次畏之
00:19:24
就像主人跟員工一樣
00:19:31
當主人的人若員工做的好
00:19:35
他會賞他
00:19:36
做不好來說
00:19:37
會罰他
00:19:38
所以自然下面的人
00:19:41
對主人有一種恐懼
00:19:44
不敢亂來
00:19:46
再來
00:19:48
再來就是因為主人都說謊
00:19:51
欺欺騙騙
00:19:53
講話沒有一句實話
00:19:56
若這樣下面的人
00:19:58
就不聽主人的話
00:20:01
反而來造反
00:20:04
變成國家的亂源
00:20:10
所以一個主人
00:20:12
假使說一個統治家
00:20:16
全部講話都欺騙百姓
00:20:20
就像開空頭支票
00:20:23
說話都不實在
00:20:25
結果百姓會怎樣
00:20:26
學他的樣
00:20:28
上樑不正下樑歪
00:20:30
他就可以犯法做壞事
00:20:35
鑽法律漏洞
00:20:37
所以一個統治家
00:20:39
你假使說話有算話
00:20:42
有辦法去親近百姓
00:20:45
若這樣來說
00:20:46
百姓大家說 我得到自由自在了
00:20:49
若這樣呢
00:20:50
國家就安定
00:20:52
這章的意義就是這樣
00:20:55
這章到這邊全部結束
00:20:58
現在接下來就是第十八章
00:21:00
我們來看六十八頁
00:21:04
大道廢
00:21:07
有仁義
00:21:11
怎樣說大道廢有仁義呢
00:21:17
我們現在來看 河上公一句話
00:21:26
大道之時
00:21:30
家有孝子
00:21:32
戶有忠信
00:21:34
仁義不見
00:21:37
大道廢不用
00:21:40
惡逆生
00:21:42
乃有仁義
00:21:44
可傳道
00:21:47
河上公是道家的祖師
00:21:53
河上公說 天下有大道的時候
00:21:59
家裡面就會出孝子
00:22:03
你家也孝子
00:22:05
我家也孝子
00:22:08
家家戶戶大家若有守忠信
00:22:11
若這樣仁義就看不見了
00:22:15
假使大道廢之後
00:22:18
沒人要用道
00:22:20
惡逆就生出來了
00:22:23
惡逆生出來之後才有仁義
00:22:26
才有辦法傳道
00:22:30
等於天下若太平的時候
00:22:32
不用傳道
00:22:35
天下亂的時候才要傳道
00:22:39
因為有大道的時候
00:22:41
家家戶戶大家都是孝子
00:22:43
到底誰是孝子
00:22:46
有大道的時候
00:22:48
家家戶戶都有忠信
00:22:50
壞人在哪裡
00:22:52
不知道
00:22:54
大道廢之後
00:22:56
沒人要用大道
00:22:58
天下就亂七八糟
00:23:01
那時才看出這就是仁義
00:23:05
這樣才有辦法出來傳道
00:23:09
憨山大師這樣說
00:23:11
大道行
00:23:13
有仁義
00:23:13
而人不識仁義之存
00:23:17
大道廢
00:23:18
無仁義
00:23:19
人受苦難
00:23:20
而知仁義之貴
00:23:23
大道廢
00:23:24
聖人出
00:23:25
提倡仁義
00:23:27
故知仁義之有
00:23:29
故曰
00:23:30
大道廢
00:23:31
有仁義也
00:23:33
憨山大師是佛教的高僧
00:23:37
憨山大師說
00:23:40
大道若在行的時候
00:23:44
就有仁義
00:23:46
但是世間人 不知道仁義是什麼
00:23:50
比如說你是仙
00:23:51
我也是仙
00:23:52
什麼叫做惡人
00:23:54
什麼叫做善人
00:23:55
不知道啊
00:23:58
假使大道廢之後
00:24:01
天下就沒有仁義
00:24:03
人人受苦難
00:24:06
就知道仁義的寶貴
00:24:09
大道廢之後
00:24:11
聖人就出來了
00:24:14
聖人出來才提倡仁義
00:24:17
我們才知道 仁義是什麼東西
00:24:21
所以才說 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
00:24:25
這也是事實啊
00:24:27
你去想道家的祖師老子
00:24:32
儒家的祖師孔子
00:24:36
都出在周朝春秋時代
00:24:41
當時天下大亂
00:24:43
才有這個聖人出來
00:24:46
你去想說釋迦佛祖在印度
00:24:49
當時四姓不平等
00:24:52
當時釋迦才出來傳道
00:24:56
來提倡平等的道理
00:25:01
所以天下若太平的時候
00:25:04
根本不用講道
00:25:06
怎樣不用講道
00:25:07
你也忠厚人
00:25:09
你也忠厚人
00:25:10
大家都是善人要傳什麼道
00:25:14
所以若宗教越發達的時候
00:25:17
宗教若越興的時候
00:25:19
你就知道是 天下最亂的時候
00:25:24
天下一亂
00:25:27
就有發心的人 出來教仁義道德
00:25:32
祂才出來傳道
00:25:33
接著就有一些 借道的名出來詐欺
00:25:38
這就是天下真亂
00:25:40
所以宗教若越多
00:25:42
你就認定天下越亂
00:25:45
若越沒有人在傳道的時候
00:25:47
天下就太平了
00:25:49
這句話是說得很正確
00:25:52
所以兩千多年前
00:25:54
老子眼睛就看到那邊了
00:25:58
說根本有道德仁義的時候
00:26:01
你就不用聖人
00:26:03
什麼叫做聖人
00:26:04
不知道啊
00:26:05
大家都是忠厚人
00:26:08
所以自古以來一句話說
00:26:11
國難顯忠臣
00:26:15
家貧才出孝子
00:26:18
患難才知親友
00:26:20
不然什麼叫做孝
00:26:22
什麼叫做仁義道德
00:26:23
不知道啊
00:26:25
我們現在翻六十八頁
00:26:29
大道廢
00:26:31
有仁義
00:26:33
智慧出
00:26:35
有大偽
00:26:38
對本文我們來看 老子義疏的說明
00:26:41
智慧者
00:26:44
這並不是佛教之所謂智慧
00:26:49
乃是一般人之機智心術
00:26:54
也不是儒教之良知
00:26:58
乃是世俗中
00:27:01
技巧計謀
00:27:03
故這種智慧
00:27:06
一但現於世間時
00:27:10
那麼虛偽詭詐之事
00:27:14
遂由是而生了
00:27:17
因此假聰明
00:27:21
假伶俐等之假智慧
00:27:24
遂在真智慧之間隙中湧出
00:27:30
那麼世人既徇於智慧
00:27:34
互鬪計謀
00:27:36
這才行詭詐之陰行
00:27:39
以文飾為能事
00:27:44
故像這種 虛偽風氣之造成殆
00:27:49
皆由所謂智慧者所惹起的
00:27:54
於是可見在 崇尚智慧之時代中
00:28:01
社會已是黑幕重重了
00:28:05
故曰
00:28:06
智慧出
00:28:07
有大偽
00:28:09
至於老子在 本章上所駁的智慧
00:28:15
乃覆蓋真知之假聰明
00:28:20
此等聰明越是突出
00:28:23
則對真理之認識將越低能
00:28:28
故老子才 不客氣的大力貶斥
00:28:33
這些等於機謀之所謂智慧
00:28:37
是以這智慧之字眼
00:28:40
雖通用於道佛二教中
00:28:45
但在二者之定義上
00:28:48
卻有絕對的不同處
00:28:51
學者讀經至此
00:28:53
試問
00:28:55
豈可學而不思呢
00:28:59
現在老子義疏這樣說
00:29:01
現在我們在道德經說智慧
00:29:08
這兩字的智慧 並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
00:29:14
這就是一般人的機智心術
00:29:19
等於就是他的自作聰明
00:29:23
也不是儒家所說的良知
00:29:28
這就是世俗中 一種技巧計謀的頭腦
00:29:35
所以智慧一但 現在世間的時候
00:29:41
那麼一些虛偽詭詐的事情
00:29:47
就這樣出來了
00:29:50
因為這樣一些 假聰明假伶俐假智慧
00:29:57
遂在這真正 智慧的間隙中跑出來
00:30:04
那麼世間人既然 用智慧來互相鬥計謀
00:30:17
這才行詭詐
00:30:22
就像說欺騙人 這種壞的行為
00:30:29
用文來掩飾他的為人
00:30:35
就是在說
00:30:37
只有用一張嘴來說
00:30:39
實際上他都沒在做
00:30:42
所以像這種 虛偽風氣來造成危險
00:30:51
全部由所謂智慧惹起的
00:30:57
一個人會有 這種虛偽來造成危險
00:31:01
等於就是讓 假智慧的人所惹的
00:31:08
因為這樣我們就知道
00:31:10
要崇尚智慧時代之中
00:31:15
社會已經是黑幕重重
00:31:20
總說一句 就是在黑暗中做事情
00:31:26
所以才說智慧出 有大偽
00:31:30
所以現在老子 在本章的上面
00:31:35
來所駁這個智慧
00:31:40
就是來覆蓋 真正智慧的假聰明
00:31:46
這種的聰明 若越突出的時候
00:31:54
對真理的認識就越低了
00:31:59
所以老子才不客氣
00:32:03
大力提倡斥責 這種機謀所說的智慧
00:32:11
為了這樣
00:32:12
現在說智慧兩字的意義
00:32:17
雖然通用道教佛教這二教
00:32:23
因為道教也說智慧
00:32:26
佛教也說智慧
00:32:28
但在二教的定義上 絕對是不同的
00:32:35
我們普通 道家佛家在說的智慧
00:32:39
跟現在老子 裡面所說這種智慧
00:32:44
根本就是不一樣的
00:32:46
所以我們 學道的人若讀經到這
00:32:52
你們就要了解
00:32:54
你是不是學道學而不思
00:33:00
學道就要經過我們的頭腦
00:33:04
經過我們的思考
00:33:07
所以有很多文 雖然文詞一樣
00:33:12
他在說的道理根本就不同
00:33:15
所以我們一般 在社會上說智慧
00:33:19
就是都說聰明
00:33:21
事實的智慧 是要會分辨是非
00:33:25
知道曲直
00:33:28
認識真理
00:33:29
這樣才能叫有智慧
00:33:32
所以現在這篇 說智慧出 有大偽
00:33:37
這個智慧是指自作聰明
00:33:40
技巧計謀頭腦的智慧
00:33:43
所以才說在 無量義經一句
00:33:47
文辭雖一 義各有異
00:33:50
無量義經說 文辭雖然是同一個文辭
00:33:55
實際道理是不同的
00:33:58
我們來看 老子直解另外一個說明
00:34:03
經云
00:34:05
智慧出
00:34:06
有大偽
00:34:08
此智慧非道家 所言之智圓行方
00:34:15
亦非儒家所云之良知
00:34:20
亦非佛家所說之般若
00:34:23
是俗士所有之智慧也
00:34:27
此智慧亦名聰明
00:34:31
亦名巧智
00:34:34
巧智之人慣用巧故
00:34:38
故此智慧一出
00:34:40
則失真就偽
00:34:43
社會之亂
00:34:45
自此而生矣
00:34:47
此皆智慧出
00:34:49
有大偽之害也
00:34:51
故曰
00:34:52
智慧出
00:34:54
有大偽也
00:34:57
老子直解這樣說
00:35:00
經就是指道德經
00:35:02
道德經這樣說
00:35:05
智慧出 有大偽
00:35:08
這個智慧
00:35:12
並不是道家 所說的智圓行方
00:35:17
智圓行方是什麼
00:35:19
智慧圓滿
00:35:21
所做的都沒有一切的阻礙
00:35:25
可以說圓滿的智慧
00:35:28
也不是儒家所說的良知
00:35:32
良知就是我們心的本體
00:35:36
這在孟子裡面就有說了
00:35:40
也不是佛家所說的般若
00:35:45
這個般若 中國話叫做妙智慧
00:35:49
也不是佛教所說的般若
00:35:53
就是我們世間一般 讀書人所說的智慧
00:36:01
也叫聰明
00:36:04
這個智慧另外 一個名叫做聰明
00:36:10
另外一個名叫做巧智
00:36:13
巧智就是技巧計謀頭腦
00:36:17
一個人頭腦若技巧計謀
00:36:21
就習慣用巧故
00:36:24
巧故就是欺詐的行為
00:36:28
所以智慧一出來
00:36:32
則失去真正的道理
00:36:37
全部都走向虛偽的路
00:36:42
這個社會今天會亂
00:36:44
都是從這生出來的
00:36:47
都是用技巧計謀 頭腦才會變這樣
00:36:52
這個全部都是 智慧出有大偽的傷害
00:36:59
所以才說 智慧出有大偽這句話
00:37:04
所以我們
00:37:07
一般說經書 若沒有經過解釋
00:37:12
實在都不了解
00:37:14
應該像這裡面都有註解
00:37:17
智圓行方
00:37:19
良知
00:37:21
般若
00:37:21
這應該要另外 一個引道家的道經
00:37:27
引儒家的孟子四書的書
00:37:30
般若就是要引佛教的書
00:37:33
要引給你聽
00:37:35
不過下午台語課 只有一小時而已
00:37:40
所以沒辦法延長時間
00:37:43
不過道德經裡面慢慢
00:37:47
雖然聽起來
00:37:48
道德經是一部 很深奧的經典
00:37:51
你若耳朵聽一下
00:37:54
說不定有的不會去體會
00:37:56
你若慢慢讀之後
00:37:58
自然你就會知道 道德經裡面的奧妙
00:38:03
我們現在來翻六十八頁
00:38:07
大道廢
00:38:09
有仁義
00:38:12
智慧出
00:38:14
有大偽
00:38:16
六親不和有孝慈
00:38:23
祂說在這個社會
00:38:27
六親不和的時候
00:38:30
才會出現孝跟慈
00:38:33
從本文看老子義疏的說法
00:38:38
六親是父子兄弟夫婦
00:38:46
六親不和是家道反常之時
00:38:52
孝慈是名稱
00:38:56
在家道平和
00:38:59
六親和樂的時候
00:39:02
孝慈二字是顯不出的
00:39:06
而六親若都能各盡其職
00:39:11
這時實無故立孝慈之必要
00:39:16
而孝慈亦因正是人的本能
00:39:21
故亦不必特加表彰了
00:39:26
假若一但 見到了大孝大慈者
00:39:32
而為人所稱道時
00:39:36
在這一方面雖應欽佩他
00:39:41
而那一方面卻 正是六親不和起來了
00:39:48
是以一個的孝慈
00:39:51
越是值得表揚
00:39:54
而另一方面
00:39:56
越是反映其家道崩潰
00:40:00
這孝慈者之立場
00:40:02
雖尚能站定
00:40:05
只可惜全體之 樸實風氣已不復存在了
00:40:13
現在老子義疏這樣說
00:40:17
說六親是什麼
00:40:19
就是指父子兄弟夫婦
00:40:25
這樣叫做六親
00:40:29
六親不和就是家庭的道理
00:40:35
家庭的倫理道德 已經反常的時候
00:40:40
已經不正常的時候
00:40:43
孝慈是一個名稱
00:40:48
在家庭的倫常之道
00:40:53
若可以平安和樂
00:40:57
六親可以得到 和和氣氣快樂的時候
00:41:03
孝慈二字是顯不出的
00:41:10
而且假使六親 每一個都有辦法
00:41:17
盡到他的本分他的職務
00:41:21
若這樣也沒有 設孝慈的必要
00:41:28
一但一個家庭 倫常若有正常
00:41:32
就沒有孝慈的必要
00:41:37
而且孝跟慈
00:41:40
也是我們人應該要做的
00:41:43
是我們人的義務
00:41:45
當長輩要有慈
00:41:48
當孩子要有孝順
00:41:50
這本來就是自然的東西
00:41:54
所以也沒必要特加表彰
00:42:00
因為當長輩要慈
00:42:03
當孩子要孝順
00:42:04
這是本來的職務
00:42:07
沒什麼稀罕
00:42:09
是只有盡你的本分而已
00:42:13
假使社會發現 大孝大慈的時候
00:42:22
眾人稱讚某人很孝順
00:42:26
某長輩很仁慈
00:42:29
在另外一方面
00:42:32
雖然一方面人在欽佩孝子
00:42:36
欽佩模範的父親
00:42:38
不過另外一方面
00:42:40
家庭倫理已經完蛋了
00:42:48
家庭倫理已經很不好了
00:42:53
所以假使有必要
00:42:58
表揚模範父親模範母親
00:43:02
或是表揚孝子的時候
00:43:07
假使若有必要表揚的時候
00:43:12
另外一方面
00:43:14
就反映社會 家庭倫理已經崩潰了
00:43:23
可以說很亂
00:43:26
所以孝跟慈的立場
00:43:30
雖然說站的起
00:43:33
不過可惜全體樸實風氣
00:43:37
已經不存在了
00:43:41
所以在家庭倫理越亂的時候
00:43:45
這個孝跟慈越顯眼
00:43:50
假使社會 家庭倫理很平和的時候
00:43:56
也沒必要表揚
00:43:59
也沒必要稱讚孝順稱讚慈
00:44:05
就是社會亂的時候
00:44:07
家庭倫理才會不好
00:44:10
家庭倫理不好的時候
00:44:11
才會出現孝跟慈
00:44:14
這是老子義疏祂的看法
00:44:18
另外來看老子直解的說明
00:44:23
自古指六親者
00:44:29
頗多異說
00:44:32
此處所謂六親
00:44:35
指一切家屬也
00:44:38
六親和樂
00:44:41
何有孝慈之名 及乎六親不和
00:44:48
子不孝
00:44:49
父不慈
00:44:51
故立孝慈
00:44:53
下以教天下之子
00:44:56
上以規天下之父
00:44:59
是則孝慈之名
00:45:01
因六親不和而後有也
00:45:06
譬之堯非不孝
00:45:09
何獨稱舜為大孝
00:45:12
無瞽瞍之不慈
00:45:14
則無舜之孝名
00:45:20
現在老子直解裡面這樣說
00:45:24
自古指六親 有很多不一樣的說法
00:45:36
從古至今也說六親
00:45:38
說法不一樣的很多
00:45:41
就像剛剛老子義疏在說
00:45:45
六親就是指父子兄弟夫婦
00:45:53
但是在東漢的時候 有一位叫應劭的學者
00:46:02
他說六親是什麼
00:46:04
六親就是指
00:46:05
父親母親哥哥 弟弟妻子和孩子
00:46:11
他就沒有說夫妻
00:46:13
但是三國時代 一位王弼先生
00:46:18
他六親是指什麼
00:46:21
他說六親就是 父子兄弟夫妻
00:46:27
就是跟剛才 老子義疏所說的
00:46:30
他就是引這個理
00:46:33
不過另外一個左傳
00:46:36
左傳就是春秋左傳
00:46:39
左傳裡面說六親包含很廣
00:46:44
它說六親第一就是父子
00:46:48
第二就是兄弟
00:46:51
第三就是姑姑阿姨
00:46:58
第四就是妻子的家屬
00:47:03
第五就是媳婦的家屬
00:47:05
這樣合起來叫做六親
00:47:08
所以現在老子直解說
00:47:14
自古指六親是 很多不同的說法
00:47:19
現在在這個地方所說的六親
00:47:22
可以指一切的家屬
00:47:25
沒有分父子夫妻兄弟
00:47:30
沒有指這樣
00:47:31
譬如孫子跟爺爺
00:47:35
或是像一個家庭 有的姑姑未出嫁的也有
00:47:41
有的叔叔還沒分家也有
00:47:44
總而言之
00:47:46
同住的家屬 都可以說是六親
00:47:54
祂說假使一個 家庭若和氣快樂
00:48:01
哪會有孝跟慈的名跑出來
00:48:07
等到家庭不和樂的時候
00:48:12
子就不孝
00:48:14
父就不慈
00:48:16
所以才建立孝跟慈這個名
00:48:21
所以設立孝跟慈的目的
00:48:25
是下面要教什麼
00:48:28
教天下當孩子的人要盡孝
00:48:34
上面是要勸戒天下
00:48:38
當長輩對孩子要有慈愛
00:48:46
這個就是孝慈的名
00:48:49
因為家庭 不和樂之後才有的
00:48:54
現在來舉一個例
00:48:58
堯帝並不是不孝
00:49:04
古早堯舜禹
00:49:06
堯帝也是一位孝子
00:49:10
為什麼堯帝沒有上二十四孝
00:49:15
唯獨稱呼姚大舜二十四孝頭
00:49:21
說是姚大舜
00:49:24
因為姚大舜的 父親叫做瞽瞍
00:49:29
瞽瞍真正不仁慈
00:49:33
吃飽只想要害他兒子
00:49:37
聽後母的話
00:49:39
寵幸後母孩子
00:49:42
刻薄前妻的孩子
00:49:48
所以為了祂父親沒有仁慈
00:49:52
才會成全姚大舜的孝順
00:49:58
所以一個家庭若沒有變故
00:50:03
一個家庭若沒有亂的時候
00:50:06
什麼叫做孝
00:50:07
不知道
00:50:09
什麼叫做慈
00:50:10
也不知道
00:50:11
天下孝子很多
00:50:14
不過家庭若 沒有特殊的時候
00:50:17
孝子的名字跑不出來
00:50:21
家庭沒有亂的時候
00:50:24
這個慈的名聲也跑不出來
00:50:29
所以對於孝跟慈
00:50:31
就是家庭亂的時候
00:50:38
才有必要說
00:50:40
表揚模範父親
00:50:43
表揚模範母親
00:50:45
來鼓勵天下所有的長輩
00:50:50
因為在這個社會
00:50:54
大家都不孝
00:50:56
才有必要表揚孝子
00:50:59
來鼓勵人行孝
00:51:01
所以假使
00:51:04
表揚模範父親
00:51:06
表揚模範母親
00:51:08
假使表揚孝子的時候
00:51:12
就知道
00:51:13
家庭倫理已經失敗了
道德經(舊版)
41/136部影片
道德經(舊版)01
道德經(舊版)02
道德經(舊版)03
道德經(舊版)04
道德經(舊版)05
道德經(舊版)06
道德經(舊版)07
道德經(舊版)08
道德經(舊版)09
道德經(舊版)10
道德經(舊版)11
道德經(舊版)12
道德經(舊版)13
道德經(舊版)14
道德經(舊版)15
道德經(舊版)16
道德經(舊版)17
道德經(舊版)18
道德經(舊版)19
道德經(舊版)20
道德經(舊版)21
道德經(舊版)22
道德經(舊版)23
道德經(舊版)24
道德經(舊版)25
道德經(舊版)26
道德經(舊版)27
道德經(舊版)28
道德經(舊版)29
道德經(舊版)30
道德經(舊版)31
道德經(舊版)32
道德經(舊版)33
道德經(舊版)34
道德經(舊版)35
道德經(舊版)36
道德經(舊版)37
道德經(舊版)38
道德經(舊版)39
道德經(舊版)40
道德經(舊版)41
道德經(舊版)42
道德經(舊版)43
道德經(舊版)44
道德經(舊版)45
道德經(舊版)46
道德經(舊版)47
道德經(舊版)48
道德經(舊版)49
道德經(舊版)50
道德經(舊版)51
道德經(舊版)52
道德經(舊版)53
道德經(舊版)54
道德經(舊版)55
道德經(舊版)56
道德經(舊版)57
道德經(舊版)58
道德經(舊版)59
道德經(舊版)60
道德經(舊版)61
道德經(舊版)62
道德經(舊版)63
道德經(舊版)64
道德經(舊版)65
道德經(舊版)66
道德經(舊版)67
道德經(舊版)68
道德經(舊版)69
道德經(舊版)70
道德經(舊版)71
道德經(舊版)72
道德經(舊版)73
道德經(舊版)74
道德經(舊版)75
道德經(舊版)76
道德經(舊版)77
道德經(舊版)78
道德經(舊版)79
道德經(舊版)80
道德經(舊版)81
道德經(舊版)82
道德經(舊版)83
道德經(舊版)84
道德經(舊版)85
道德經(舊版)86
道德經(舊版)87
道德經(舊版)88
道德經(舊版)89
道德經(舊版)90
道德經(舊版)91
道德經(舊版)92
道德經(舊版)93
道德經(舊版)94
道德經(舊版)95
道德經(舊版)96
道德經(舊版)97
道德經(舊版)98
道德經(舊版)99
道德經(舊版)100
道德經(舊版)101
道德經(舊版)102
道德經(舊版)103
道德經(舊版)104
道德經(舊版)105
道德經(舊版)106
道德經(舊版)107
道德經(舊版)108
道德經(舊版)109
道德經(舊版)110
道德經(舊版)111
道德經(舊版)112
道德經(舊版)113
道德經(舊版)114
道德經(舊版)115
道德經(舊版)116
道德經(舊版)117
道德經(舊版)118
道德經(舊版)119
道德經(舊版)120
道德經(舊版)121
道德經(舊版)122
道德經(舊版)123
道德經(舊版)124
道德經(舊版)125
道德經(舊版)126
道德經(舊版)127
道德經(舊版)128
道德經(舊版)129
道德經(舊版)130
道德經(舊版)131
道德經(舊版)132
道德經(舊版)133
道德經(舊版)134
道德經(舊版)135
道德經(舊版)136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110817001138
62a9074c-8ad3-4231-b5de-1f2d3a09120e
網站除錯報馬仔